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美丽的西子湖畔,连绵的秋雨中,2011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在11月如期召开。这不仅是一次引才盛会,更是海内外人才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的良好平台。不一定要全家回国,不一定要辞职创业,只要心系祖国,就能为国服务——
刘戈平:
用国际视野为国家发展献策参会的海归人才刘戈平认为,暂时不能回国的海外人才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他们虽然不方便回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但完全有意愿和能力发挥自身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法则的优势,为国家发展提出战略性建议。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回国进行一些专业咨询、学术交流活动。
他还提到了一些相关细节问题,例如,在为国服务时一定要熟悉所在国家相关法律,避免侵犯隐私权、知识产权等现象的发生。这位小伙子将问题考虑得如此周到细致,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陈洪源:
回或不回都能为国服务
陈洪源是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他介绍道,十几年来,他们社团多次组织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海外人才回国进行短期服务。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更好的效果,他们会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带回国内企业急需而又暂时没有的技术。这些不可或缺的技术可给国内企业帮了不少忙。
他还介绍道,现在,海外人才不回来也能为国服务了。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已经为不少国内企业和海外人才牵线搭桥,免费或成本价为国内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谈到这里,陈洪源用温和却坚定的声音说:“这样,海外人才不用回国也能为国服务。这个办法既有效,也可行。”
另外两位与会代表就帮助和引导海外人才为国服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陈邦华:
不妨多多“技术引智”
陈邦华是一位生物医药行业的海外人才。他说,在国内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下,大多数海外人才是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祖国多做点事的。言谈间,他流露出重庆人的率真和耿直。
他觉得,针对部分海外人才暂时还不能回国的现实情况,开展技术方面的“引智”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不要让海外人才因为不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具体怎么做而错失为祖国做点事的机会。为此,他建议各地可以采用政府出面搭平台的方式,深化和完善技术沟通渠道。合作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例如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进行沟通交流、专题讨论,引进仪器设备等。
同时,各地政府要了解当地的优势产业是什么,适合发展什么。这样,才能更精准地知道本地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建立人脉连接,将引智工作做得更细。
另外,他还建议各地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例如加大专利保护力度等。
方彤:
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方式
方彤曾在新泽西州立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担任西门子美国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多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让他显得成熟和睿智。
他谈到,现在国内发展机会多,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
他把海外人才粗略地分为三类,在高校工作的学术型人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技术型人才和既懂技术、又了解市场和资本规律的创业型人才。
现在,对于创业型人才,扶持模式已经较为完善,但毕竟不是每个人才都适合创业。因而,对于学术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扶持力度还应加大。这样,各类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为国服务方式,这对于国家和人才本身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黄柯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