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过方舱医院筹备的靳官萍;005号武汉封城期间志愿者、志愿者包含了常住武汉的男女老少,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因为在疫情期间接种临床试验疫苗而获得了自己的独有代号,记录了他们从线上报名、参与接种,再到隔离观察的一段难忘经历。
接种心声
探路者这个称呼太重了
我担当不起
“大家好,我是任超,今天是我隔离观察的第六天,我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感谢大家的关心。”每天一个两三分钟的小视频,每次相同的开场白,任超用vlog和网友分享自己接种新冠疫苗之后的隔离生活。
从报名成为志愿者再到成功接种,任超的接种经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3月17日,结束工作的任超像往常一样打开马拉松跑友群,想看看大家今天又聊了什么。虽然疫情的原因,很多赛事都停办了,但和群友聊聊心得,还是让任超觉得挺开心。忽然,一则群友转发的链接吸引了他的目光。“好像是和新冠疫苗有关。”怀着好奇心,任超点开细看,发现是陈薇院士团队研发出的新冠疫苗,进入一期临床实验了,正在招募志愿者。
常住武汉、身体健康、18-60周岁,任超觉得自己全都符合,就想报名加入。因为在武汉大学保卫部工作,利用工作便利,任超还去找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求科普”。了解了疫苗的基础知识后,果断报名。报名和体检,任超都算早的,按照批次应该接种低剂量组,不过最终编号038的任超,成为中剂量组的一员。“接种后要隔离14天,我要去单位把假请下来,”任超说。
疫情期间,任超的工作挺忙的,不仅要在武大校门口负责测温防疫,还要负责樱花核心区域的封闭管理。3月19日早晨,接到体检合格电话,任超赶紧和保卫部的领导请假。防疫期间,保卫部批不了半个月的假,领导又帮他去人事部申请,为这个特殊的请假条,人事部还上报给了校领导,最终领导不仅准了假,还特地嘱咐他好好保重、注意身体。
新冠疫苗的新闻出来之后,很多网友称赞志愿者们是勇士,是疫情期间的探路者。任超却觉得,这个称呼太重了,自己担当不起。他通过视频和网友说:“在我们眼里,真正的探路者是陈薇院士和她领衔的科研团队。据我们所知,疫苗刚出来的时候,是注射在陈薇院士身上的。所以他们才是持续前行的探路者,而我们只是选择了站出来,跟随他们的脚步前行。”
回应质疑
我们是志愿者
不是职业试药人
伴随着赞誉,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网友好奇这些志愿者究竟是什么人?甚至有人留言问志愿者是不是职业试药人,参与临床实验是不是有利可图?其实他们都是自主报名的,来自各行各业。
莫诗琦得知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就是从任超朋友圈里看到的。同为长跑爱好者,莫诗琦和任超一起参加过好几场马拉松赛事,也加入了共同的跑友群。任超接种前后分享的心得,让莫诗琦了解了接种的流程,她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新冠疫苗分为3个组别,按照接种的时间随机分配,最初接种的36人属于低剂量组,编号037-072的志愿者属于中剂量组,最后接种的073-108号就属于高剂量组成员。莫诗琦的编号是084,属于最后36名的高剂量组受试者,需要在左右上臂外侧的三角肌上分别注射一针疫苗。
回忆起自己从报名到接种的经历,莫诗琦既不像其他人那么平静,也不觉得紧张害怕,反而是有点担心。虽然长期跑步健身,但她对自己是不是每项指标都能合格也没有把握。“我拿完体检结果,就遇到一起来的一个女生,她因为血小板含量略低,没能入选,表情看起来挺遗憾的。”莫诗琦报名的时候,疫苗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已经流传得很广了,因为报名人数太多,科研团队还不得不提前关闭了报名通道。
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科研团队给每位志愿者发了知情同意书,告诉他们接种之前随时都能退出。同时,志愿者们参加临床实验,也都获得了家人的应允与理解。朱傲冰在接种前就告诉家里人了,家人们都觉得他能为疫苗的研发做点贡献特别光荣。他家三代都有从军的经历,明年就要退休的父亲,至今还作为警察坚守在防疫的一线岗位上。
任超是在通过体检后才告诉母亲的,平时他跑马拉松、登雪山,母亲总有点放心不下,这次接种疫苗,母亲却没有阻拦他。靳官萍大学读药学专业,在制药企业上班,她从专业角度对疫苗进行科普,让在老家的父母放心不少。
处在观察期中的志愿者们普遍表示身体状况良好,但由于个人体质不同,有部分志愿者会在接种初期出现接种处微红、发痒,或发热等轻微反应。接种初期,医护人员会定期查房,了解志愿者的身体情况,志愿者们也可以用透明对照卡,监测自己的体征是否在安全范围内。
“专家组的须知已经向我们事先说明了可能出现的反应,轻微的症状过几天就会消退,就和我们小时候接种流感疫苗一样。”靳官萍说。房间里提供的专线电话,志愿者们可以随时拨打,有医护人员24小时在线答疑。
志愿者们解释,接种疫苗之后,他们不需要被注射病毒,也无需去接触病患,只是要通过抽血来化验体内是否产生了抗体。出隔离期之后的6个月,都属于志愿者的观察期,在接种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和第6个月,进行的三次抽血检测,就是志愿者们需要配合科研团队完成的工作。志愿者们是否接种成功、产生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就要等待检测结果来揭晓了。
志愿服务
首位女性志愿者
也曾参与筹备方舱医院
靳官萍提及接种疫苗前的心情,用的词是“平静”,好像这次活动就如同她之前每次做志愿者活动一样。疫情暴发,又赶上过年,靳官萍的工作暂时停滞,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她一直都在从事志愿者服务。
武汉病例暴增期间,各区的体育馆开始改建成为方舱医院。开院前大量的准备工作都需要人手,靳官萍就成为了其中一员。“我去的是洪山体育馆,第一批的三个方舱医院之一。”48小时之内就要把空旷的体育馆改建成摆满病床的医院,志愿者们的压力也不小。靳官萍负责铺电热毯、整理床单被套和患者的一人份生活用品,让每个病人来了就能住下。
回忆当时的工作,靳官萍已经想不起来800张病床里,她到底铺了其中多少张。她只记得,十多个志愿者和现场的工作人员们效率都特别高,到第三天凌晨,方舱医院就完全准备好接收病患了。
之后,靳官萍还陆续加入爱心车队接送医务人员,并参与发放捐助物资。但她觉得这段经历“没什么厉害的,就是刚好需要,刚好我在。”眼下,虽然在隔离期,靳官萍还是持续关注着公益活动的信息。最近有福建爱心人士给武汉的困难群众和环卫工人捐了7200个口罩,靳官萍是在武汉的联系人,过了隔离期就要赶紧把物资发放出去。
和靳官萍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樊瑞,他们都是武汉封城期间的群众志愿者,加入了好几个共同的服务群。“像是顺路接送医务人员,帮着给援助物资卸车,我都做过。”
让樊瑞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帮“钢子哥”运送物资的爱心车队在仓库卸车。“钢子哥”是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善行团公益基金的创始人,他集结了不同省份的15辆大货车和9辆保障车从江西开到武汉运送物资。
“物资包括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用品,也有能储存的食物,加起来总共300多吨。”樊瑞的工作就是把车上的东西搬下来,运到仓库的指定位置,然后再等相关机构来领物资。
光是卸车,樊瑞就先后往青山的仓库跑了三四趟。搬东西都是力气活儿,他没觉得苦,反而特别心疼爱心车队的司机们。“他们搭帐篷住在仓库里,下小雨了也得忍着,等拿到离汉许可证才能走。”最终,爱心车队的成员们都通过了检测,准备离汉,樊瑞也就又投入到下一段志愿者工作中去了。
隔离生活
志愿者成为攒货小能手
隔离期间,志愿者们在朋友圈分享最多的就是餐饮照片,大家普遍表示“伙食好、吃不完”。三餐都准时由工作人员送到房间门口的小柜子上,荤素搭配,每天不重样,光主食就包括米、面、粗粮好几种。热干面、酒酿汤圆、小龙虾等武汉地道美食总是深受志愿者们的喜爱。任超打趣地说,每天早晨就是被工作人员清脆的一声 “再不吃早饭就凉了啊”叫醒的。
由于三餐太丰盛,不少志愿者吃不下附送的水果和饮料,渐渐就攒了一大堆,甚至还形成了相互补给、以物易物的风潮。
志愿者们建了个群,从最初的十几个人慢慢发展壮大到九十多人。靳官萍在群里被大家称为“富婆”和“攒货小能手”,她是最早入驻隔离点的4名志愿者之一,3月17日一早就接种完毕了。吃正餐就吃到饱的她,攒下来的苹果、梨、牛奶和饮料摆满了一桌子。她拍了照、配上自己的房间门牌号后发到群里,再把食品转移到门口的小柜子上,让后住进来的志愿者们各取所需。
随着隔离时间的推移,志愿者们逐渐互相热络起来,除了分享接种心得,大家也喜欢在群里聊聊天。有做律师的大哥豪气地说,以后需要法律援助尽管找他。还有奶茶爱好者组团定外卖,再请工作人员帮忙拿到门口。任超开直播分享跑马拉松的故事,其他志愿者们就为他在线打Call刷礼物。
志愿者们在群里分享隔离生活已经成了常态,任超说,有一次有个志愿者的酸奶没吸管,我们就打趣他说,有了吸管怎么让你体会到舔盖儿的乐趣呢?
生活上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不过隔离中的志愿者们也不能完全放松,他们每天都有自己的小任务。按照科研团队的要求,入住时每个人都领到了几样东西,配合实验数据监测。透明的对照卡,能帮助志愿者测量注射位置是否有红肿。接种记录卡用于记录志愿者们的体温等身体指标,腋下贴着的硅胶温度计,则要对志愿者们的体温进行连续七天的不间断观察。除此之外,几次检测抗体的抽血检查,也是志愿者们需要配合完成的工作。
14天的观察期很快过去,到4月1日,最先接种的4名志愿者已经可以回家了。靳官萍说,在隔离点住了十多天,生活变得特别规律,以前在家还熬个夜,早晨睡不醒,隔离时每天早晨七点半准就醒了,洗漱一下八点开始吃早餐,下午还可以跟着小视频跳个操,运动一下,精神状态特别好。
面对生活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爱好大不同
接种疫苗之后,志愿者们被统一安排到疗养院内隔离,一人一间房。因为早就接到科研团队的通知,志愿者们来之前就准备好了隔离期间解闷的东西。樊瑞带的是一把吉他,他谦虚地说自己弹得不好,还处在学习阶段。住在他隔壁房间的邻居,也是音乐爱好者,想利用隔离期自弹自唱录一首歌,为疫情助力。于是樊瑞每天练完琴就把吉他放在门口的柜子上,发个微信让邻居出门拿。
莫诗琦喜欢读书,每个月读两本书是她多年坚持的习惯。这回她带了《追风筝的人》和《偷影子的人》到隔离点,希望能利用这14天把它们读完。
马拉松爱好者任超则特意多带了几身运动服。咨询过工作人员之后,除了前两天不能洗澡就没运动之外,任超每天都会在房间里运动一番,有俯卧撑、卷腹、原地跑,以保持体能。他还计划着等疫情结束就去刷新自己2小时45分的全马最佳战绩。
朱傲冰算是志愿者中的红人,他拍的vlog网友们特别爱看,也有网友说他的军装照特像一位当红男明星。朱傲冰每天上午写稿,下午录制并发布视频。为了保证效果,一条视频他甚至录过几十遍。他与影像的缘分起源于两年的军旅生涯。18岁进部队,朱傲冰就在宣传部门服役,跟着战友学会了拍摄和后期剪辑的技术。如今27岁的他,回到武汉后和朋友经营一家摄像航拍的公司,兼顾兴趣与工作。
文中的5名志愿者是108位首批新冠疫苗接种者的缩影,这108位接种者全部常住武汉,是来自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他们中有党员也有群众,有“00后”也有年过半百的人,有人喜欢通过社交媒体记录生活,也有人谢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有的人在隔离结束后会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也有人写下请愿书,希望自己有了抗体就能到一线去做志愿服务。无论怎样,当疫情彻底过去,回想起2020年的春天,一个独特的三位数编号将会承载他们曾经为抗击疫情贡献过心力的独特记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