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彭宇文: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

彭宇文: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1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既是十九大报告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在教育领域的延续,也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更为高远更为具体的要求,对于正在不断深化的“双一流”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切实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树立供给侧改革思维,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双一流”建设。

第一,回归教育本原,从教育规律与教育精神的本质属性出发思考“双一流”建设。供给侧改革思维首先是一种回归性思维,让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矛盾中,能够重拾定力,回归初心,坚守自身应有的精神品质。近年来,市场经济和需求侧一端的强力冲击,使高等教育出现办学理念摇摆、大学精神缺失、忽视教学工作、行政化严重、片面追求指标等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本原。正本清源,回归教育本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双一流”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切实尊重教育规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双一流”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核心要义,必须不忘初心,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学科建设的基本规律。

第二,加强创新引领,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供给侧改革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思维,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双一流”建设绝不能因循守旧、教条主义,而应当着眼于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培育教育新业态,创造教育新供给,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第三,着力优化结构,以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不断推动“双一流”建设。供给侧改革思维的重点是结构性思维,以优化供给侧结构为着力点,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带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转型升级、质量提升的要求,确保“双一流”建设的质量内涵。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有效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在教育类型、区域、群体、层次、生态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等现实矛盾。这些矛盾对“双一流”建设形成了很大影响,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是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发力。一方面,着重通过优化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教育供给所涉及的多元主体、科学技术、人力资源、资金资本等全要素生产力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实施结构性改革,处理好结构与质量的关系,贯彻内涵式发展思路,确保结构性改革保持高质量的正确方向。

第四,注重辩证统一,协调统筹全局,整体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为“双一流”建设奠定全面基础。供给侧改革思维的核心是系统性思维,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全局意识,以“协调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全面协调而科学有效的教育供给。一是要全面认识教育供给侧存在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找准问题链条上最前端的关键点,以便精准施策,有效化解难题。二是要系统思考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对策,拓展改革的领域和维度,构建各方面改革举措之间的有机联系,协调统一,统筹实施,通过推进全面改革,深层次释放教育全要素生产力活力,整体提升教育供给质量。三是要辩证认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关系,主动衔接好供给侧与需求侧,在当前着重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注意两端发力,各有侧重,有效配合,建立新的教育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转型升级的新突破。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供给侧改革思维引导着教育改革的创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双一流”建设应当以此为指导,增强教育供给侧改革思维,不断推进各项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李义天:筑牢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基础 下一篇:颜晓峰:厚植思政教育 涵养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