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意义十分重大。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实现德智体美劳这个大目标,构建适合大目标的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一项极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教育举措,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其中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构建教育大目标,二是构建教育大体系。
构建涵盖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大目标。
我国的教育目标,很长一段时间忽视了“劳”,把劳动教育排除在培养目标之外,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回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很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很重视培养“合格劳动者”。从小学到中学、大学,都开展定期的“学农”“学工”活动。中学生、大学生,每年要到农村、工厂参加一定的劳动。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深入社会、了解社会,锻炼意志、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学习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对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整天沉浸在书本知识学习中,很少参加劳动。这导致许多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劳动中怕苦怕累,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知道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少学生由于没有经受过劳动的艰苦锻炼,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怕苦怕累,难以坚持,参加工作以后仍怕苦怕累,不敢担当,不敢开拓进取。因此,忽视劳动教育的教训是深刻的。
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目标的“四育”提升到“五育”,把“劳育”作为五大目标之一,构建德智体美劳的大目标,非常必要和及时,意义十分重大。让学生参加适当劳动,有助于改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的恶习,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观点,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构建适应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大体系。
教育体系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是指学校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各方面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建制。以往多数高校在教育体系上不够完善、不够健全,主要偏重于构建教学体系、科研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等。这些固然重要,必不可少,但从教育的大目标看,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体系。如,在德育体系上,如何把德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立德树人融入每个专业、每堂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在智育方面,要构建为大目标服务的教育体系,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状况,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体系。
目前,更为薄弱的是体美劳教育体系。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并没有落到实处,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体不够强壮,表面上身体颀长,营养充足,但由于缺乏体育和劳动锻炼,体质并不好,将来很难承担繁重艰苦的工作。
在体育方面,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把学生引导到、吸引到体育场、健身房、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在美育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组织好第二课堂,传承、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和兴趣活动小组,供学生选修。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在劳育方面,应借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效的学工、学农制度,加强劳动教育。中学和大学应拿出一定的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农业劳动、工业劳动。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要让他们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锤炼。人才的成长、成熟和成功,不完全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干出来、练出来的。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目标、体系的战略思想,我们应该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实现德智体美劳这个大目标。在人力、财力、设备、时间等分配上,要兼顾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构建适合大目标的教育体系,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教育体系和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柳海民 邹红军: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 下一篇:孟繁华:高校要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