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武汉大学打造“思政熔炉” 激发学习热情

武汉大学打造“思政熔炉” 激发学习热情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武汉大学打造“思政熔炉”(在一线)

暑假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后一节课上,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战士——广空某指挥所“老战士报告团”副团长毛兰成。他一身军装走上讲台,用一生经历给大一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纷纷表示“内心受到了震动”。

这是武汉大学思政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汉大学在思政课教学上坚持“内容为王”,持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汇聚各种资源,用真情、真话、真心感染激发学生,这样的思政课让学生更“解渴”,有效激发了学习热情。

课堂“内容为王”激发学习热情

“以前对抗日战争感触不深,现在老师给我们放旧照片和视频,让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水利工程管理试验班2015级本科生李勤感慨。

让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兴趣,是武汉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而要落实这个出发点,得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做起。“思政教育不是说教,不要把思政工作做成说教。”校党委书记韩进这样要求。

过去,实践教学课主题都是“中国的自信从何而来”“中国式民主”这种“高大上”的论题,刚入学的学生想加入课堂讨论,往往有心而无力。

现在,因为课程中加入了“从中外动画电影看文化软实力”“普通公民与国家形象”“我的梦与中国梦”“对互联网+的认识”等时兴话题,课堂讨论很是活跃,有时大家还能形成“争锋”。

“实践教学课不完全是‘放养’。”武汉大学思政教师杨军介绍,任课老师会参与每场讨论、每次调查,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开展调查,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改变,获得不少同学点赞。动力与机械学院2016级本科生田志强说:“几门思政课下来,我发现自己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独立思考能力,而非像以前一样人云亦云。”

“内容与形式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老师与学生互动、考试与考核互补”。在思政教师孙来斌看来,这种新型课堂形式是以立体多维互动为特点,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着力解决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扭转学生参与程度相对偏低的现象。

新颖形式刮起“选课旋风”

在“互联网+”时代,在“95后”成为大学校园主体的当下,如何讲一堂让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武汉大学把思政课搬上了互联网,摸索出了一套新办法。

去年9月26日,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4门思政课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中国大学慕课正式发布,这是该平台首次上线思政课课程。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介绍,思政慕课在上线课程中属于“网红”级别,第一季88881人选修,第二季65423人,两季总选课人数达154304人。选课者以在校本科生居多,也吸引了在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被业内称为“武大思政课旋风”。

课前,教师把课程任务和测验发布在平台上,学生完成后,教师就能根据反馈的数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上,教师就能有的放矢,组织相应的讨论、讲解以及深层次研讨。

不少同学认为,这种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更有效率、更加深入,也能解决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问题。

汇聚资源破解“孤岛现象”

不仅是课堂创新,武汉大学还将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门课程纳入思政教学中来,构建了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体系,以破解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

武汉大学尤其关注新生第一课和毕业生最后一课。每年9月,校长都会带新生游校园、讲校史、谈校友,培养新生的爱校情结。每学期,校领导都要上讲台给大学生讲党课和形势政策课。此外,武汉大学还“请大师讲小课”,让学生亲身感受学术“大牛”们身上的爱国情怀。在针对新生的《测绘学概论》课堂上,宁津生、龚健雅等6位院士和多位科学家组成教师团队,不仅悉心传授专业知识,更用自己的经历向学生们传递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诚的爱国心,成了课堂上最为独特、最有说服力的思政教育资源,这门课也被称为“最奢侈基础课”。

破解“孤岛现象”,还需广大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所学。2014年初,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开辟“点赞身边好人”栏目,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给身边好人点赞成为一种校园时尚,目前已有近5000万人次参与。

韩进表示,好的教育方式,不但要激励学生成功,而且要促进学生成才,尤其要引导学生成人。武汉大学就是要通过构建一个完整体系,形成合力,打造“思政熔炉”,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了育人的全过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全球音乐教育联盟在京成立 推动院校间文凭... 下一篇:民航招飞新变化:放宽裸眼视力 “近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