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观察 硕士学历超60%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观察 硕士学历超60%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近日,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在京召开。其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招聘职业发展平台联合发布了《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本研究重点反映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留学前后情况的变化、回国发展的现状、就业创业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于当前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看法等。本版组织稿件对报告进行解读。

——编者

“从海归出生地来看,北京稳居首位,且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地方。上海、郑州、广州、西安、成都居前6位。”《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海归出国前的所在地来看,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3位,成都、天津、西安、武汉、南京、青岛、杭州、郑州等城市紧随其后。

观察一:

硕士学历超60%,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

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历中,硕士研究生占比最高(61.5%),其次是本科生(31.0%)、博士研究生(3.5%)。报告表明,在国外获得最高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位居首位,占比近半数(47.3%),应用科学居第二位(16.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占比非常接近(10%左右),自然科学占比最低(7.4%)。与《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5年报告”)相比,商科为主修科目的海归比例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的帮助,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在就业方面,海归的最大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全职工作经验且时长在1年及以下的占比28.1%,1—3年的占比18.1%,3—6年的占比6.4%,6年及以上的占比3.5%。然而,海归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求职错过校园招聘时间;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简历投递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

调查还显示,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的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优于国内同类学生。

观察二:

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缺乏了解,海归中独生子女占7成

“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尚无清晰规划。”调查表明,关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优惠政策,56.4%的海归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详情,21.8%的海归表示并不清楚,仅有同样21.8%比例的海归知道内容。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4项服务。

关于最希望政府完善吸引留学生的激励保障政策方面,海归有4点期待,分别是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59%),建立人才补贴制度(50.6%),解决户籍住房(47.8%)。

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主要为方便与家人团聚以及受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外,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值得注意的是,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回国的海归仅占8.8%。

回国之后,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结果(“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相比,海归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的状态明显好转。

观察三:

1/3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调查发现,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海归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海归占18.1%。关于付出与收益的衡量,30.3%的海归认为3—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5—10年(22.5%)或10年以上(17.5%)才能收回经济成本。

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海归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32.1%的海归能在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6个月。

在就职行业方面,位居前5名的依次为信息科技和产业(IT)、通信、电子及互联网行业,金融业,文体教育及工艺美术行业,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及耐用消费品行业,汽车、生产、加工及制造业。

观察四:

销售和技术岗位类型雄踞海归就业榜首,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及广告,运营,行政及后勤,占比依次为13.5%、12.3%、10.3%、9.4%、8.4%。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海归群体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职级分布中,59.7%的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最高。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3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而近7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调查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至8000元。

观察五:

海归回国创业更关注与家人团聚和国内发展潜力,创业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报告发现,在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63.2%)和看好国内发展潜力(56.6%)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两大主因。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和产业、通信、电子及互联网行业,占比近1/5。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5座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首先,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等原因认同度超过1/3。其次,产业基础、配套设置和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观察六:

近6成企业尚未开始盈利,创业平台作用有待提高

受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占比59.6%。1—3年内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根据盈利周期比例来看,于2015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基本尚未发展到盈利阶段。

“52.9%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调查显示,分别有40.4%和29.4%的海归表示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27.2%的海归认为市场定位偏差,分别有16.2%、8.8%的海归认为是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结合创业失败案例,课题组对当前海归创业项目的挑战进行了调查,排名前4位的困难是经营运行成本高(56.6%)、融资困难(44.1%)、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42.6%)和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39.7%)。

在创业所需支持方面,3成以上海归认为,在创业中最需要获得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财政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管理咨询服务、公平市场环境政策、税收优惠、创新场所等方面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受调查海归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业基地和平台对于其创业发展的帮助尚不明显。11.8%的海归认为帮助非常大,15.4%的海归认为帮助较大,合计不足1/3,支持创业的平台与创业海归的对接服务有待加强。(记者 黄金鲁克)

【观点】

刘利民(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回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任何一个时期都离不开海归人才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发挥的关键作用。从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王大有,到新时期留学回国人员的优秀楷模黄大年,他们矢志不渝地创造,敢为人先,他们的理想信念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义,书写了出彩的人生,更助力了中国的腾飞。当今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人才。

郭军(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转型面临非常多的困难,我们许多产业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发达国家在科学前沿和高科技领域还是占有明显的优势,我国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学技术储备也亟待加强。要想迎头赶上,唯有学习和创新。广大留学人员毫无疑问应该勇立潮头,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李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与专家服务中心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宏伟战略构想,强调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也向用人单位放权,以为人才松绑为核心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本部分辑自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河北农业大学:加强校场合作推广塞罕坝模式 下一篇:贫困地区农村上重点高校学生增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