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安徽深入推进高校转型 “应用”之道越走越宽

安徽深入推进高校转型 “应用”之道越走越宽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深入推进高校转型,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深度融入地方经济——

安徽:高校“应用”之道越走越宽

“大众,大陆,大学。”在合肥学院采访时,记者听到这句话时有些不解。

大众、大陆和大学是啥关系?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告诉记者,这句话说的是在合肥学院的帮助下,合肥市成功引进了德国大众、大陆马牌轮胎集团、西伟德公司等德国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德国“大牛”企业之所以能在合肥落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合肥学院培养了大量具有德语背景的毕业生。

2016年11月,合肥学院联合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学大学、德国大陆马牌轮胎有限公司共同开设的首届“大陆班”开班,这是我国境内“双元制”高等教育的首次尝试。

在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储常连看来,这不仅是合肥学院中德合作领域的新探索,也是安徽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地方高校自下而上向应用型转变

说起地方高校转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储常连告诉记者:“转型是一个综合改革系统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

上世纪末,安徽省的高等教育规模小、层次低、底子薄,结构还不合理,专科院校多、师范类高校多。此后10多年,安徽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规模的扩张也带来了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与高等教育趋同发展趋势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3年,以合肥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大胆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自此,安徽自下而上开展了高等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和实践。

之后,安徽高校的转型之路越走越宽广。2008年,安徽提出“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方针,创立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联盟;2009年,开展省级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试点建设,拉开了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序幕;2014年,安徽牵头成立长三角应用型高校联盟,安徽转型的成功经验成为联盟抱团发展的典范。

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安徽明确把“服务地方、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最高价值追求和质量评价标准。

方向变了,标准变了,专业结构也得跟着调整。2008年以来,安徽共停招停办1292个专业点,增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点1795个,占现有招生专业点的40%,其中,应用型专业占75%以上。同时投入3.4亿元,建设128个服务支撑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专业。

合肥学院、黄山学院、铜陵学院、滁州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皖西学院、宿州学院等一批地方高校,分别制定了各自服务地方的行动计划,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共建技术创新平台。依托设在高校的“中国安徽—德国中心”“中国合肥—韩国中心”等机构,通过国际教育合作的牵线搭桥,使不少经贸合作项目在安徽落地开花。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教育质量是关键。2008年以来,安徽大力实施覆盖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工程,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出台了《关于应用型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校企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使高校能够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高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双创”教育助推应用型办学

一个个刻有学生名字、所获奖项、指导教师名字的正方形铜牌,尖角朝上整齐排列在一面青瓦白底的墙上。在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学子创新墙”上,记者看到了该校学生在国际、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的各种荣誉。

“这是对获奖学生的一种激励,也是给在校学生树立的标杆。”安徽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新跃说,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2015年成立教学实体创新教育学院,作为常设机构统筹管理该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其工作包括开设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学科竞赛、创客空间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管理。

像安徽工大一样,安徽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断涌现,这与省里的政策导向不无关系。早在2015年底,安徽就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目标。

“双创”教育直接推动了应用型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仍以安徽工大为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该校开创了“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力,体验创新过程”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法”。“近3年,在校学生申请专利942项,获准授权710项(其中22项实现转让);获257项国创项目、235项省创项目。”安徽工大创新教育学院院长冷护基自豪地说。

为给广大学子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合肥学院建成了24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30个创新创业团队已经入驻,参与人数达210人,创业项目涉及互联网、旅游、电子设备、物流配送、精密机械制造、软件设计、新媒体等多个领域。

在一系列创新创业政策的激励下,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2013届毕业生吴越创办了竞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吴越的电商集团已包含直营、合伙公司40多家,全年交易规模达1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00人。2017届本科毕业生葛小强创办的麦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及其他毕业生创办的盛达航运、微翼传媒等公司,也都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5.3%、95.6%、95.77%,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近3年超高的就业率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奥秘?

“我们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学院院长邵一江说。为帮助学生创新创业,合肥职院与合肥科硕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大学生双创园。自2016年9月开园以来,已有5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入驻,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团队十多个。而且,这个园区已经成为安徽省40多所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

“立地”的科研产生“顶天”的效益

“科研人员只有走在田间地头、深入农村一线,才知道农村产业最需要什么、农民最需要什么。”在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看来,服务‘三农’是安徽农大的办学特色。

安徽在高校推进应用型办学理念的过程中,没有对各高校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各高校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走出了不同的应用型办学之路。在这方面,安徽农大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安徽农大提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构想,“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

种一亩地就能使一个三口之家脱贫致富?在安徽农大园艺学院研究员汪承刚看来,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2014年,汪承刚等人多次深入“皖西生姜第一镇”金寨县双河镇生产一线,通过综合预防措施,有效控制了姜瘟病的发生,使全镇户均增收1.7万元以上,一项技术让全镇脱贫致富。

安徽农大教授曹成茂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板栗剥苞机,其剥苞效率是人工的10到20倍,大大提升了金寨县板栗产业化水平,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如今,安徽农大依托建立在不同区域的综合试验站,与全省18个县区组建了75个县域农业主导产业联盟,组成了一支包含350多名科技人员的专家推广队伍、一支拥有360多名成员的基层农技人员队伍。这两支队伍,扶持了大别山区及皖南山区茶叶、经果林、毛竹、畜禽、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了岳西茭白、砀山酥梨、亳州药材、皖西白鹅、霍山毛竹、宁国山核桃、舒城油茶等一大批品牌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科研接地气,成果转化才会更容易。安徽工大还先后与马鞍山市、铜陵市、芜湖市,以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和泰州市海陵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并与地方政府共建,成立了马鞍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泰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宣城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县化工产业发展研究院等,将研发力量下移。

安徽工大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提高社会需求供给水平。学校先后与企业一起建立了40个联合研究中心,与马钢、宝钢、铜陵有色、海螺水泥、星马汽车等1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就这样,不哗众取宠,不盲目追风,安徽高校用接地气的科研,造就了“顶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国防大学着力重建重构重塑 培养治党治国治... 下一篇:融合课程德育元素 兰州大学专业课也有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