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那顺巴依尔接受本网采访 本网记者 李中平/摄
70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已走过10个年头。这十年,正赶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
6月8日,本网记者走进内蒙古大学新校区,围绕学院成立以来在品牌专业方面的建设情况,以及学院重大项目及课题的研究情况等问题,专访了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那顺巴依尔。
中国社会科学网:那顺院长,很高兴能采访您。请您介绍一下,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十年来,在品牌专业“民族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那顺巴依尔: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根据学校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整合蒙古学学院民族学系和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资源而成立的研究型学院。现有民族学和社会学两个系,民族学、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民族学学科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08年度民族学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009年,学院整合内蒙古大学的相关学院和学科的资源,申请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批,设六个方向。2012开始正式招生,今年第一批博士生毕业。2011年,学院参加全国的学科评估,内蒙古大学在全国民族学排行榜中位列第六位,虽然参加该学科评估的学校数量并不多,但对于我们一个相对年轻而且规模较小的学院来说,这样的成绩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2013年民族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14年民族学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内蒙古自治区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把民族学列入“双一流”建设的重点学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力争在2020年,在全国的民族学排行榜中进入前四分之一行列。
民族学系建系以来建设了一个科研平台即北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一个实验室即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以及内蒙古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研究数据资料库。
学院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建设的基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蒙古语授课的民族学和社会工作两大专业建设,蒙汉双语的体系日臻成熟,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旨在培养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回顾7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验与挑战”立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请您介绍一下此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目标是什么,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会有哪些成果推出?
那顺巴依尔:设立重大项目“回顾7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验与挑战”课题的初衷,就是在内蒙古成立70周年之际,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各行各业在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内蒙古在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各个方面所取得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制度从创立到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内蒙古各族人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内蒙古的发展历程,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实践。
从理论高度上总结内蒙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内蒙古自治区已走过了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总结和分析内蒙古的经验和相关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加以概括,以及时丰富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进入转型期和调整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格局以及民族关系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民众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传统关系和民族之间的各种关系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在社会转型条件下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课题都值得及时观察、分析、总结。
重大项目“回顾70年:内蒙古自治区经验与挑战”是从内蒙古主体民族蒙古族的视角,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内蒙古的蒙古族对民族区域制度的设立、社会的进步感受很深。学术研究应该实事求是,总结成绩的同时更应该面对存在的问题,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这一制度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课题正在进行当中,今年9月份要召开研讨会,希望有一些阶段性成果出来。课题2020年结项。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10月,学院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请您介绍一下基地的主要职能,它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那顺巴依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予了社会工作专业良好的机遇,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学院将社会服务作为学院建设的价值体现,积极拓展与国家、自治区决策部门、文化产业部门的合作。学院和自治区民政厅联合创办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于2013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该基地是一所面向全区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社区研究机构,致力于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探索研究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拓展社会工作研究领域。该基地也是首个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政部门与大学院校共建人才培养和社会工作研究的基地。基地建立以来,多次提交了政策咨询报告和文化产业论证报告;与各级民政部门密切合用,开展了社会工作师、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已为自治区民政系统培训10余场1000多人,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区乃至国家在政策制定与决策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谈谈学院在打造研究型学院方面有哪些突出成绩?在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学院开展了哪些工作?
那顺巴依尔:学院将科学研究作为建设研究型学院的根本。突出民族学与社会学两大学科的交叉互补优势,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强化团队实力。搭建了包括北方民族地区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内蒙古贫困与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完善了科研管理制度。截至到2016年12月,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包括2项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23项、福特基金等国内外合作项目29项;出版了包括《民族学丛书》等专著、译著10余部;发表了170余篇学术论文。
同时,学院将文化传承作为学院建设的社会责任,从课程安排到科学研究,从课堂教学到田野工作与社会实践,从文献资料的收集到影视资料的制作,始终把民族志的整理、研究、教学及应用放在突出位置。
学院将对外交流合作作为学院建设的平台拓展。先后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多所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剑桥大学等多个海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了人员交流、文献信息分享、课题研究等合作关系,扩大了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山西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 下一篇:山西大学:宜学宜居的百年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