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育在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养上,除了课程的创新,课堂上的改革也非常重要。既要有国际化的元素,又要有中西融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这样才是真正好的国际教育。近日,我们采访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创办人林敏校长,请他和我们聊聊在国际化学校中关于教师团队建设的问题。
一、教师团队在课堂上的改革和创新
中西方老师在不断地走近,创造出一种更合理、更平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一种踏实的学习氛围,又有一种积极参与的课堂结构,这些课堂结构可以是灵动多样,既有高结构、高控制;高结构、低控制;低结构、高控制;又可尝试低结构、低控制等不同教学模式,这是非常切合国际化教学中知识和素养的多元生成过程。所以中西融合在课堂结构上的改革很重要。
中西方教师在课堂上互相观摩学习
林校长介绍到,西外双语课程部的教室里有两张办公桌,一张是中方老师的,一张是西方老师的。中方老师上课,西方老师可以观摩,同样西方老师上课,中方老师也可以观摩,有时中、西方老师会做彼此的助教,一起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案。
中西方教师形成真正的融合
把中西方老师放在一起,先进行物理式的结合,然后再进入”化学”层面上的融合,让他们有更多教学上的交融,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教育的。现在,中方老师也慢慢在主动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不再完全是高结构、高控制的一种模式。比如:以前这些老师都是按照传统课堂模式让学生们排排座面对讲台听讲记笔记,但现在有时采用小组式讨论交流及课题式学习,师生围坐在一起上课,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教师的主导控制力越来越弱化。
国际化学校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所国际化学校,不仅仅局限在英语或以洋高考为目标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教学本质要发生变化。教学理念是什么,教学实践是什么,培养了孩子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有了哪些变化,这才是国际化学校最要关注的东西。
二、教师团队在教学理念上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林校长给我们举例说,孩子做错题要不要给分的问题,西方老师认为有些所谓的“错误”不是不懂,也不是粗心大意的结果,而是学生在探寻一种新的思路和解题方式。例如数学课,同样一道题可能有两三种不同的解题方式,语文及人文社科,更常常是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让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他们永远不会去独立思考。有时候明知道孩子错了,还要让他错下去,让他经历一遍完整的独立思考过程,放手让学生掉“坑里去”,然后学会怎么再“爬上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发展,才能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来遇到问题能进行探究的能力。我们老怕学生犯错,总是不断给学生提供“思维拐杖”,结果是学生越来越缺乏“试错求真”的基本学习力!
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考高分”
中国学生的思考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所以老师该研究怎么去改变这个状态,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考高分,考托福,考AP,却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如果希望学生到了西方大学以后,能够适应西方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也能拿高分,那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生态,要让老师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林校长认为目前中国国际化学校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
切勿走出“中国式高考”又陷入“洋高考”
当学生到美国学校读书时,他们会明白,有些问题不是完全按照老师思路走。林校长说,他以前在国外大学教书时,每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的就是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国际化不能走入误区,现在国际化学校的教师有一种倾向,他们走出“中国式高考”却又陷入“洋高考”的怪圈。真正的国际化教育,是要聚焦教与学的深层模式变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试说明 下一篇: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开设EMBA项目 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