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专家谈恢复高考:四十年 多少人生在改变

专家谈恢复高考:四十年 多少人生在改变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与专家对话 谈恢复高考

四十年,多少人生在改变(关注2017高考)

主持人:

记者 赵婀娜

对话嘉宾: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瞿振元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 虞立红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年。从1977年到2017年,40年间数以亿计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高考的恢复,对于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

记者日前对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副校长虞立红,探讨40年来重要的高考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政策节点,回顾高考改革完善的步伐,及其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恢复高考、招生并轨、高校扩招、“3+X”……招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记者:您认为高考恢复40年来,最重要的政策节点有哪些?

瞿振元:毋庸置疑,首先应提及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起点,正常的教育秩序自此重新建立。之后,1985年5月召开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随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明确了将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改变计划体制把高校管得过多过死的局面。再之后,1994年到1998年,实行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完全免费教育,而是形成了成本分担的新机制。再之后,就是1999年的扩招,从此以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进入大众化的门槛。现在我们预计在2020年前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在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阶段,我们还推出了网上录取等多项改革。本世纪初以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打击高科技作弊,不断推进“阳光招生”,实施招生计划向贫困地区、向农村倾斜等多项措施,大力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至关重要,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迈向纵深,朝向公平与科学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刘海峰:40年间,有很多高考制度的改革举措可圈可点。除了最重要的1977年恢复高考,我特别想提及的是1994年,直属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率先试行招生“并轨制”,所有考生均按统一标准录取,新生一律缴费上学,不再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及委托培养、以自费生为主的调节性计划并存的“双轨制”。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原先由国家统包的模式。在此之前,上大学是包分配和免费的。凡是考上大学的,都是“准干部”,是“铁饭碗”,甚至是“金饭碗”。改革后大学生需要自主择业了,看似是大学生失去了“保障”,但实则给学生带来大量自由选择的空间。还有就是1999年的高校扩招和“3+X”改革,语文、数学、英语是必考,X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探索之初,各省“X”选择各不同,改革之后,广泛选择“3+文综/理综”模式。此后,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这是对高考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

虞立红:恢复高考后,可以大体分为四个改革阶段:从1977年到1984年的恢复重建阶段;1985年到1998年的改革探索阶段;1999年到2013年特别是世纪之交的大改革阶段;2014年至今的综合改革阶段。其中,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着分水岭的意义,明确了改革高校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直接抓手,冲破高度计划体制的束缚。而世纪之交的大改革,举措多、力度大,包括“3+X”科目设置改革,探索一年两次考试、增加春季高考,实现计算机网上录取等。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的革命性变革,为实行平行志愿、一档多投、确保招生公平、公正,提供了技术基础。

为校选材、为国育人、维护公平、改变命运……制度变迁体现理念进步

记者:如何评价40年来这些高考制度改革完善的积极意义?

瞿振元: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满足了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我国人力资本建设的主要来源。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氛围,这个氛围对国家起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很多制度的变化,也折射出理念的变化与进步。比如高考时间从7月提前至6月,取消了对于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等等,背后都是思想理念的变化。教育是重要的基本人权,取消年龄和婚姻的限制,体现出对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尊重,这是思想进步的体现。

刘海峰:40年来,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进入高校读书从少数人的机会扩大为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都可以享受的权利。高考录取率从1977年的4.8%左右,到今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省份增加了近20倍。从考试难度来讲,高考恢复之初,简单的题目就能满足区分人才的需要,可今天高考难度已同那时不可同日而语,这说明高考有着以考促学的功能,整个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得以迅速恢复和提高。此外,40年来,以考生为本、以人为本的趋势十分明显,包括考试时间、年龄、标准化考场,以及考场秩序维护等,都有更加人性化的体现。如果说,高考制度本身是在变化的,那么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始终未变,这是高考制度的核心与根本。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避免高分落榜等制度设计,都是以公平为核心的考虑。高考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相始终,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也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重任。

虞立红:恢复高考首先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同时让无数年轻人改变命运,让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考也是社会阶层有序向上流动的重要通道,给无数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丰富人生提供了可能。

注册入学、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改革核心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

记者:对于未来高考制度的完善,您有怎样的期许?

瞿振元:人们往往将高考只看做教育的事,实则不然。可以说高考是教育与社会连接的界面,又是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的界面。与高考相关的利益主体很多,处理高考改革问题,应该全面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核心问题是促进公平与科学选材相统一。高校不能仅从选材角度出发,不考虑公平,而社会也不能仅从公平角度出发,也要考虑高校选材的需要。选材就要尊重人才成长和教育的规律,也要格外关注社会公平正义。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用现代治理思维来做好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尊重并统筹好中央和地方政府、高校、社会、考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高考改革还应与高教普及化的进程相适应,今后,上好大学的竞争还会是激烈的,但应该缓和上一般大学的竞争压力,要逐步推行注册入学制和其他更加灵活的制度。

刘海峰:未来的高考制度是在走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方向。随着诚信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会不完全依靠考试分数录取,而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我特别想告诉年轻人,恢复高考打开了一扇门,通过这扇门,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所以,高考是人生中难得的实现个人梦想的机会,应当珍惜。

虞立红:今年是“新高考”后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到明年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进一步试点,要在实践过程中稳扎稳打。试点后应当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完善的调整性措施,少走弯路,平稳推进。对于高水平的大学来说,要在构建丰富多元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同时,坚持对公平和卓越的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夯实治国理政的政治经济学基础 下一篇:2017高招调查报告发布 高考录取比例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