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学生问我:很多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跟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大学究竟该怎么上?专业学习还重要吗?
平心而论,大学只有4年时间,工作则是几十年的事情,如果不是毕生坚持学术研究,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都会遇到很多未知的可能和机会,有的人“一专到底”,有的人适时转行,我们既不必夸大专业的绝对重要性和决定性,也不能完全忽视专业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每个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不一,也要考虑具体情况。
首先,不少人本来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找工作就是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必然要脱离原来专业,投身自己感兴趣、擅长的工作内容;其次,不少专业设置确实落后于社会需求,有的专业人才过剩,又或者专业知识“偏软”,无法直接拿来就用,其就业选择面更广一些,似乎干什么都可以,这在一些文史、商科类专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指望这类专业都能对口就业也是不合理的预期;第三,还有不少人是因为专业学得不够精,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大学4年只是混了张文凭,什么东西都没学到,在激烈的求职PK中并不具备优势,达不到岗位要求标准,不得不弃专业而被动选择其他工作。
可以说,大学专业设置本身存在固有问题,医学、工科、文科专业各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语,而个人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每个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千差万别,职业选择受到兴趣、能力和机遇等因素影响,不能因为就业和专业“不对口”,就简单地推导出“读书无用”,除非大家都选择职业技术学院,接受技能培训,出去能直接上手,但是,依然还会有人要弃“蓝领”而选“白领”。
换个角度而言,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说明专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灵活性,社会提供了跳出专业束缚的可能性。虽然未来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在校生也很难预知毕业后具体会遇到哪些因素,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总会保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自学能力、视野、心量、决心、意志、品质等,这些不光是在大学里需要培养的,有的在一个人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经形成了“底层代码”,嵌入大脑和思维模式中,跟随人的一生,甚至会决定一个人持续发展的高度。
此外,还有不少跟专业知识无关的能力,比如,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公共演讲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问题和趋势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在大学生活、专业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以及实习实践中也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进而形成一种通用能力、可迁移的能力,伴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这些“软实力”也是保证一个人跳出专业限制的一张“通行证”。
未来专业对口与否,对在校生而言,不仅要清楚地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大部分人的求职走向,更要有自我剖析的能力,加强自我认知。比如,是否有清晰的职业目标和就业方向,有没有相对成熟的职业规划,至于能否跳出自己专业的限制和束缚,将自己的特长发展成职业目标,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身有没有较强的自控力、执行力和坚持力。
行动远比口号重要。单纯地思考、焦虑,却不付诸实际行动,并不起任何作用。找工作是个“试错”的过程,但“试错”也有早晚之分,不少人在校期间就开始尝试各种兼职、实习,甚或创业,这也是在做排除法,逐步缩小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目标;还有的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主动辅修第二专业,多掌握一点感兴趣的知识,不断积累实力,为未来做好准备;但更多的人则是等到临近毕业,才不得不走上“试错”之路,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就业走向。
当然,每个人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其思想、眼界和视野都不同,成熟也有早晚之别,我们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的职业意识都会及早觉醒,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也不可能都非常透彻,成长总需要一个过程。只是,对那些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学生而言,不要把“专业不对口”当作一个不努力的借口,进而逃避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妨端正态度,少一些浮躁,沉下心来,先把专业学好、学透再说,不必听风就是雨,自以为大学里学啥都没用。否则,本该是最努力的时期,却荒废了青春,没有任何目标和方向,到头来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自己无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7年辽宁省公安机关及省属监狱系统招... 下一篇:2018跨专业考研6月复习做到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