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引发全民参与的一道试题,莫过于高考作文了。今天上午,语文考试刚一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目相继被热心网友公布,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套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这10道高考作文题命题有什么特点?注重考查考生哪些方面的素养?折射出怎样的教育改革趋势?特邀多位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国内知名大学语文研究学者,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进行点评。
凸显时代主题、彰显文化传承
“看了今年的作文题目,不禁赞叹,这种命题思路与形式,把过去的作文套路全都颠覆了。也就是说,以往模式化的应试作文教学套路已经走进死胡同了。”湖北省襄阳五中语文特级教师李锡林对记者说。
“要有时代意识,要有鲜活的思考。”李锡林解读了作文命题的思路:全国卷Ⅰ的12个“中国关键词”、北京卷的“说纽带”、上海卷的“预测”、江苏卷的“车”,都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直接植入社会热点。这些热点有一个共性:既与我们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又与我们的国家息息相关。
“这就需要考生既能从个人层面,又能从国家层面去思考这些热点。这意味着以往背诵的经典句段可能都用不上了。”李锡林分析说。
“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的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再比如,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也是2017年高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全国卷Ⅱ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北京卷作文“说纽带”,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让考生以长辈的经历为镜鉴,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切中了当下社会发展的主题,“让考生的想法和大时代有一个对话”。
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
“今年的作文题目不像以前那么‘绕’了,题干设计简单明了,让多数考生能有话说。”这是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读完全国10道作文题后的第一感觉。
“开放何其大,限制何其明。”李锡林认为,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是一次“反套路”的尝试,“全国卷很好地体现了开放与限制的意图,全国卷Ⅱ提供了6个名句,要求考生选二三个名句,自主行文。全国卷看似模糊了写作范围,实则限定了副标题。”
在张颐武看来,这种开放与限制的组合,既有硬性的要求,又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避免了考生按照既定的套路来写作。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全国卷Ⅲ“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今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说,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而在全国三套作文中,最为专家、教师称道是全国卷Ⅰ作文题,用关键词呈现中国。“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解释,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如何看待广场舞、共享单车?对于“预测”,考生是肯定还是否定?考生将如何评价高考?李锡林说:“这些问题,无法用正能量与负能量来界定,今年的作文题目着力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反对人云亦云,只要你有独立的思考,言之有理,就是好文章。”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十三中教师曹勇军以上海卷举例,上海高考作文还是沿袭了一贯特点:注重思辨,有很大的论说空间,对学生思辨能力要求比较高,符合即将颁布的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对传统的继承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思维的提升等。
语文教学的方向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透露出语文教学甚至教育改革的哪些理念?对于高考作文的分析和点评,最重要的莫过于启迪更多的学生和从教者,从中摸到教改的“命脉”。
“任务写作”是点评专家嘴中的高频词汇。“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有利于发挥,更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教学引导。”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
10道高考作文题,在曹勇军看来,全国卷Ⅰ和卷Ⅱ“非常出彩”。“出彩”的地方在于这两道作文题都属于任务驱动型,符合即将颁布的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全国卷Ⅰ作文用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这一题目没有限定文体,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议论文,最精彩的地方是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有具体的交际情境,有具体对象,是任务驱动的写作,这扭转了一般作文的观念,还原到真实的环境中,写作就是为了互相交流。
“北京卷的微作文我很欣赏,命题方向是很好的探索。”曹勇军说,几年下来,北京卷的作文形成了自己的格局和特色,这一点不易。三道微作文题目总体指向是考查不同侧面的课外阅读质量。比如,《根河之恋》《平凡的世界》的一个情节,用花来比喻《红楼梦》里的4个人物,为4篇小说里的人物设计雕塑,都不只是简单的课外阅读笔记,而是有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总是在关注各种‘变’,生怕没有及时跟进落伍了。其实,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不变’。”李锡林说,尤其是作文教学,根本大法是不能变的。
哪些不能变呢?
李锡林总结了两点,第一个“不变”是关注时代、拥抱时代、思考时代不能变。从2015年高考作文的开车能不能打手机,2016年花茶新工艺要不要公开,到今年的12个关键词,“都要求语文教学要有时代意识,要教活语文”。第二个“不变”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变。2015年重庆卷小男孩上公交等残疾妈妈、2016年北京卷老腔令人震撼、2017年的6句名句和上海卷的“预测”,或考查考生是否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是否尊重、维护他人的尊严和价值,或考查考生是否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是否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以及质疑的意识、探究的品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