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考研 > 培养高师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

培养高师院校创新思维引路人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的动力。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要前提和应有之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体现了我国尊师重教的历史传统,也道出了教师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是一个人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必须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摇篮的师范院校,理应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创新教育,在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上展开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辐射式”创新教育体系。创新机构与组织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平台和保障。在创新组织机构上,高师院校可以构建“高师院校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创新学院—二级学院—中小学创新基地”的辐射方式。

绵阳师范学院创新教育领导小组主要由学校领导组成,从宏观上规划和设计学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创新学院下设创新教育公共教研室、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大学生专利事务指导站、机器人工作室等。中国科协绵阳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办公室等挂靠创新学院。中小学创新基地为绵阳师范学院师生与基地学校师生共同开展创新活动的机构,也是师范生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创新的平台。在创新人员的辐射上,构建“校内外专家—师范大学生—中小学生”三级辐射创新教育系统。

设置“阶梯式”创新教育课程。开设三类创新课程,即全校性的创新类公共课、创新学院自设的创新活动课程、二级学院开设的创新类课程。

第一类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生开设,主要有“创造教育学”和“创新教育学”等,分别适合文科、艺体类师范专业和理工科师范专业。第二类课程是创新学院面向创新学院的学生。这类课程分三个方向向全校招生。第一方向重视论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第二方向重视艺术创作;第三方向重视专利发明。第三类课程是二级学院自主开设的创新类课程,如“语文教育创新”“历史研究型学习”“体育创新实践课”等。

三类课程呈现阶梯状,层层推进,在时间上依次开设,从而形成从“全员普及创新知识”到“培养部分学生创新能力”再到“培养所有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完整过程。

建立“渗透式”专业创新课堂。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应该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园地。高师院校在课堂教学,尤其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专业课程中每一学期内设置4-5节课为研究性学习课。第二,专业课堂教学中设置“探究”“研讨”等创新环节,让学生针对专业课程中的问题展开发散性地思考。第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课堂氛围,鼓励师范生勇于质疑和想象、大胆实践和批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第四,教师对师范生的课堂评价采用抓亮点、促发展的方式。

开展“引导式”创新引路活动。高师院校不仅要注重师范生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锻炼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引路能力。

高师院校可开展“引导式”创新引路活动,主要有:第一,校内外创新专家引导师范生指导创新。校内外专家通过专题报告形式,与师范生分享创新指导的经验和理论;校内外专家在创新实践中以身示范地教给师范生如何指导学生创新。第二,师范生引导中小学生创新。通过开办科技创新培训班、夏令营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来校接受师范大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派遣师范生深入中小学指导中小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科技制作、专利发明、课堂教学创新等。

开展创新引路活动,以具有创新性质的研究项目为纽带,师范生担任创新辅导教师,引领中小学生发现问题、收集整理资料、探索和解决问题等。此外,高师院校要培养和培训两手抓,通过“国培”“省培”“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对在岗的中小学教师实行创新教育的培训。

创新思维引路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综合工程。高师院校还应在教学管理、招生制度、创新基地、师资队伍、培养经费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高师院校要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协同培养创新思维引路人;重视在学校综合改革、应用转型、“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融入师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对传统的继承和民族精神的坚守。高师院校要不断探索,走出当代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之路,将创新融入到每一个师范生、每一个中小学教师乃至每一个公民的灵魂之中。(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东北大学:智能化设计激活中国航空新引擎 下一篇:2017年各地、各部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