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实事求是”与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最有前途的群体,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精神风貌。当下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比较强。同时,青年大学生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用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十分重要。
而校训是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表现,是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载体。
记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听她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谈用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子。
记者:您觉得人大的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哪些精神是契合的?
靳诺: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识,往往会对青年学生的精神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烙下了鲜明的印记,使之形成与其他高校学生不一样的精神特质。例如,社会对人民大学学生的评价就是踏实好用,这与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有着很大的关联。
“实事求是”的校训,既是中国人民大学走过革命岁月,始终追求真理,和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学校面对现实的机遇和挑战,勇于坚守、敢于创新的生动缩影;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多维阐释;既在个体层面融入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品质,又在社会层面贯穿了“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美好追求,进而激发出广大师生在国家层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热情,形成了人大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互通共融。
“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历来为我们党所重视。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血脉。另外,“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体现了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人,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然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如果您实事求是地看待自我,看待他人,您必然能平等地、公正地对待他人,必然是一个敬业的、诚信的、友善的人。
记者:您希望通过校训让青年学子建立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何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
靳诺:校训是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直观表现,是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高度重视校训对学生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作用。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校训。成仿吾校长曾说:“陕北公学的教学工作有三条原则:一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二是教学内容少而精,三是教与学一致。”这一传统自陕北公学孕育,一直传承到今天。二是在校园文化中突显校训。我们将篆刻着“实事求是”4个大字的汉白玉巨石矗立在学校东门正中央的显著位置,让每个进入人大的学生第一眼就看到校训。三是学校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践行校训。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千人百村”社会调研活动,引导学生到农村、到基层一线了解国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学风。
记者:通过校训引导和教育青年学子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您觉得还应该注意什么?
靳诺:校训应当个性化。目前国内高校的校训往往类同,难以体现不同高校的文化和精神特质。同时,校训应当有历史的积淀。校训不是反映某个个体的意志,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慢慢积淀的。没有历史积淀的校训,不可能得到师生的认同。另外,校训应当有文化的品位。大学是文化的殿堂,缺乏文化底蕴的校训,不可能有长远的精神魅力,不可能传之久远。当然,校训还应当反映大学的特质。大学承担着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其校训应当反映大学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质,通常与求知、育人联系在一起。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要立德树人,校训反映一所大学最本质的价值追求和文化精神,必定要落实到办学全过程,体现在所有环节。我们一定要将“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贯穿在人民满意、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创建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努力。(记者 赵婀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