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留学 > 留学生毕业后究竟何去何从

留学生毕业后究竟何去何从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随着留学生回国潮的到来,留学生光环的逐渐消退,留学生回国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那么留学生毕业何去何从呢!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何去何从 海归留学生不比本土毕业生有优势

随着出国留学人数的激增,和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中国迎来了新世纪最大的留学生回国潮。根据中国与国际化智库2016年发表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1978至2015年间,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已占总留学群体的79.87%。这也意味着,如今近八成的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报告中还体现,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国际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主要动力。

在此趋势下,中国的海归就业市场逐渐显现出僧多粥少的状况。与此同时,同本土毕业生相比,海归还面临着应聘环节缺少招聘信息、对中国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不够、国内职场人脉脱节等问题。因此,留学生仅凭海外文凭并不比中国毕业生更有优势。

此外,从回报比值来看,大多数留学生在留学期间付出了高昂的费用,但回国后的实际薪酬却不甚理想,仅有26.4%的被调查者表示第一份工作起薪高于一同进入单位的中国本土毕业生。很多人不禁担心,史上最难就业季遇上海归回国潮,让留学生的留学成本回收,成为一场道阻且长的战役。根据《报告》显示,35.9%的留学生认为,毕业后3至5年才能收回留学成本,甚至有10.3%的人认为,需要10年以上才能收回留学成本。

虽然回国之前就听说中国就业不容易,但我当时想毕竟英国留学回来的,学校排名也还很不错,总不至于太难吧。从英国留学回国的Amanda没有想到,面对史上最大留学生回国潮,她的回国就业之路并不轻松。从英国回来后,由于毕业前紧张匆忙的准备论文,Amanda曾让自己放松了一段时间才开始着手找工作。断断续续在北京、上海大城市辗转多半年后,Amanda才在一家知名在线打车公司找到一份市场营销和公关结合的工作。虽然她对薪酬不太满意,但能进入自己喜欢的行业并且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Amanda已经觉得很知足了。

Amanda的经历并非个例,每年的三月,恰逢英国高校的毕业招聘季,也正值中国企业的招聘旺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很多留学生跟当年的Amanda有着一样的困扰。一面是蓬勃发展的中国新兴市场和中国企业对国际人才旺盛的需求;另一面是时差、距离等一系列阻碍因素,留学生应该怎样快速与中国行业和求职市场接轨、省时高效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已然成为众多海外留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话题。

水土不服 融入是关键

2月25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举办的为期一个半月的2017留英校友招聘节--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暨小型招聘会给迷茫中的留学生带来答疑解难的机会。活动分别在英国巴斯、伦敦、剑桥、华威,以及中国北京、深圳、上海等七大城市举办。在英国的四场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现场,来自中国的三位行业精英--金融才子及牛津校友陆文奇、互联网创业女王鲍艾乐以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分享了他们的职场感悟和行业洞察,与参加活动的在英留学生探讨中国的海归人才市场现状以及金融、互联网等热门行业的就业情况和求职技巧。

随着留学生日渐挤进中国人才市场,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不少顶着教育专家头衔的人士,也纷纷写文章或者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对留学生水土不服现象发表评论。有一些中国雇主认为留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难以融入中国企业文化。甚至有人揶揄留学生人群不乏三高人士--高视阔步、高瞻远瞩、高知博学,即所谓高处不胜寒,低处不凑合。在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就业环境中,如何克服水土不服,适应中国就业大环境,成为归国留学生面临的一大课题。

作为英国校友的金融才子陆文奇认为,留学生回国工作的一大原则应该是对底线的东西要坚守,对非底线的东西要清留(清除残留)。他举例说,我在中国工作时听过很多留学生的口头禅就是我在英国不是这样的,那这就是典型的没有清留。他认为,这些留学生因为体验过海外的工作环境所以预设了一个条框,设定了一个比较坐标,但回国后发现并不适用,自然就会表现出一种不接地气。他建议回国就业既要有底线,也要能融入。

创业公司CEO鲍艾乐也有同样的感受,她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举例中国很多创业公司里加班是常有的事,但不少留学生回国发现和自己在英美国家环境中的体验大有不同,与想象中的工作环境落差很大,所以表现出极大的不适感。她也建议留学生,如果回国发展,必须要能重新融入环境,及时调整自己。

留学生回国找工作,端正心态很重要。这也是Amanda在近一年的求职过程中的最大感受。她认为,现在出国留学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留学生早已不再是稀有物种。找工作的时候应该踏实一些,过高的期望值反而会让自己无所适从。

上升潜力 留学生薪资水平增长快、后劲足

虽然相关研究尚未出具完整的数据报告,但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留学生的优势是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显现的。而且,留学生的上升潜力很大,速度也很快,在工作一定年限之后,薪资水平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同时期的中国本土高校毕业生,也就是具有所谓的留学生的后劲。新东方教育集团发布的《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数据就表明,留学生的薪资水平增长快、后劲足,总体优势仍十分明显,工作第一年的平均年薪为8.3万元(人民币,下同),而3年后就能达到32.7万元,此外,世界名校的光环在后期也会逐渐释放出光芒。

拉勾网创始人鲍艾乐也认同,留学经历带给留学生个人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是一个长时期回报,并非一蹴而就。同时,她也表示,留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需要慢慢显露的,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来发酵。她还强调,在求职市场受欢迎的留学生往往具备上手快、工作主动和对复杂环境适应力强等特点。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6年发布的《报告》,有不少雇主认为,留学生的标签优势依然存在,六成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留学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人员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更核心岗位、较高起薪等)。报告显示,相对于中国本土高校的毕业生,留学生的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国际化视野更佳(78.7%)、外语能力强(78.3%)、独立思考能力强(73.1%)、生活适应能力高(68.9%)等方面。

就业市场 复合型人才将独占鳌头

除自身心态之外,留学生回国就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社会舆论的压力,海带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社会赋予留学生的新标签。对此现象,苗绿博士认为,海带这个词已经被媒体过度放大,应该被取缔。她表示:其实所谓的海带群体仍然是个小比例人群,海带现象也只是个小规模现象,不该被过度解读。另一方面,她也认为,虽然留学生面临着越来越被标签化的趋势,但这背后凸显的,其实恰恰是人们对留学生所具备的优势的普遍认同,继而形成了留学生回国工作起薪就应该更高这样的固化思维。

对于留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苗绿博士坦言,找工作最艰难的时期是刚开始的一两个月,但只要有耐心,总会找到工作。她认为,留学生就业的真正难点不是找工作,而是找好工作,当下中国人才市场对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人才大为青睐,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知识广的复合型人才会在未来市场中独占鳌头。

根据麦肯锡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的《2010-2014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近五成的本科毕业生留学选择STEM(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苗绿从宏观层面分析,具有这些领域相关知识的留学生,正好符合中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她表示,中国正处于高速增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转型将为人才市场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中国社会急需高素质的海外留学人才。

她特别指出,从中国政府不断推新的人才计划就可以窥探留学生的就业前景。比如,2015年《中国制造2025》人才战略计划中,就明确提到国家还需引进大量制造业方面的海外人才来补充缺口。苗绿表示,计划中所提及的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新技术传播、现金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级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在海外都有先进的技术经验可供学习和参考,也正是留学生的可用武之地。

苗绿还鼓励留学生持续关注国家招才引智的一系列最新政策。此外,她也建议可以上国家的留学服务中心网站查看,也可以去地方官网查看,或者关注智库研究发布的报告。她还呼吁留学生多去熟悉政策,因为不仅会关乎自己切身利益,而且如果创业的话更要学会利用当地政策来谋求福利。

除此之外,还有近年来不断放开的出入境限制、户籍限制的改革以及不断完善的医疗养老机制,也成了不少留学生考虑回国的核心因素。参加招聘会的留学生吴为就表示,我觉得现在毕业回国是一个恰好的时机,虽然很多人抱怨中国的就业环境尚不成熟,但中国对留学生的政策支持和薪酬待遇普遍都不错,至少我身边不少人都感觉回国就业的形势目前好转了不少,而且回国之后还可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落户,这些越来越倾向留学生的优厚待遇让我更有信心选择回国外展!

海外经验 积累视野和经验 建立并维护人脉

在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的招聘会中,三位专家都认为对于转战中国市场的留学生来讲,海外经历可能成为最大的卖点。对于有些行业,从业经验甚至胜过院校排名,尤其是在海外的当地机构的实践经历。留学生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了解国际市场,因此他们也鼓励留学生先去了解海外机构的运作模式,去思考文化冲突时的解决机制,然后再转向中国市场,发挥国际化优势,帮中国企业走出去。

陆文奇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想象一下,如果王健林坐在这里,我去跟他聊中国的地产行业,那他兴趣不大,但我要用我的知识见闻跟他聊聊怎么样帮他在英国赚钱,那可能就抓住他的胃口了。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就拿金融行业来说,我的观点非常明确。只要有机会,一定要在海外工作几年,积累足够的视野和经验,你至少有机会去观察一个成熟的产业体系是怎么运作的。

招聘会现场,有留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留下工作是不错,但也时常听到一种说法是:如果你最终目标还是回国,那尽早回去,不然你在中国的人脉可能要逐渐断裂。

对此,陆文奇用自身的经历回应说:毕业后我在伦敦呆了7年才回国,但坦白讲其实并没感觉到人脉的明显断裂。相反,帮助我快速适应和建立新人脉的,恰恰是我在海外这几年所吸收的东西,让我获益很大。特别对于金融行业来说,去选择一个能够提供你国际视野的地方。然后5年之后再抉择是否要回国发展。回国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来重新去建立很多新的东西。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他们花大价钱雇用你,就是希望你用别人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去填补他们目前所缺失的东西,你要清楚,那才是你的优势。

对于留学生的人脉积累,鲍艾乐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看到活动现场,很多学生会后纷纷围近嘉宾老师,希望听他们近距离分享自己的职场经历,甚至很多还主动掏出手机和嘉宾建立社交网络联系,希望得到指引和推荐。

鲍艾乐随即分享感悟:添加微信其实只是第一步,但能否长期维系联系要看你们彼此是否有可交换的信息资源。但是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和业界前辈的资源自然是很难匹配的,那么这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值得被帮助的后辈,具有可被帮助的价值。同时你要先准备好自己,再去寻找机会遇见伯乐。此外,鲍艾乐还给留学生建议,在面对行业大佬的时候,要彻底坦诚,不必乔装成很老道聪明的模样,也不要害怕露怯,要真诚的表达自己。

初入职场 不要一鸣惊人,要养成好工作习惯

对于刚出象牙塔、初入职场的青涩小白,不少人还处在迷茫游离、尝试摸索的阶段。

鲍艾乐从她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自己在创业初期的职业选择。她坦言,初入职场的早期几年是一个吸取的过程,工作初期的目标不是要一鸣惊人而是养成好的工作习惯,让自己无论换到哪个行当都能够自如应对。她建议:如果你对某个方向有所犹豫的话,就去看看身边的前辈,听听他们对于某个领域的工作状态的感受,从而去判断这份工作和你想象之间的差距,去考虑它和你个性的匹配度,因为选择一份工作,就是选择一份生活。

除了向行业前辈求助,陆文奇还建议职场新人要尽可能去探索不同的求职渠道了来推销自己。有同学在会场表示自己平时主要依靠招聘方发布的帖子而投放简历,陆文奇直言不讳地指出:要改变你的思维!因为很多岗位的招募都是以非传统的渠道完成的,没有招聘广告不意味着对方一定会拒绝你,为什么不做足准备上门去自荐?如果我是老板,我希望我的员工有这种挖掘资源开拓渠道去推销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永远等别人伸手给你提供一份工作。陆文奇说。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校友会负责人布若尼(Bryony Inge)也鼓励在英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多去参加校友交流会。但是她建议留学生要明确三个要点,即第一,你的优势在哪里?第二,你能给对方提供什么?第三,你的问题是什么,你想要什么帮助?布若尼还表示,从她的经验看,绝大多数的校友都非常愿意伸出援手,同时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每年也会在中英两地举办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和各种招聘会,并给留学生提供直接和企业或者创业团队直接互动的机会,为他们建立联系、增加信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挪威留学学霸养成指南 怎样规划在挪威的留... 下一篇:中美文化有何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