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访浙江师大刘尧: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访浙江师大刘尧: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正确认识和使用期刊影响因子——访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

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曾发挥积极作用。然而,近年来影响因子在使用中被一些评价体系异化,引起了一系列争议。当前,我国期刊界乃至全球期刊界对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影响因子给期刊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当前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日前,本报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刘尧教授。

刻意炒作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最初作为文献计量学概念出现,到被广泛运用于当今期刊评价体系,影响因子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尧: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JIF)又称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1955年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引文索引用于科学》的论文,率先提出将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影响因子。其后影响因子这个相对统计量经过发展,逐渐成为学术界采用的一种衡量期刊有用性、显示度与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国际期刊生态、学术生态以及学术著作的发表机制也由于影响因子的出现而改变了面貌。

影响因子作为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等服务。除此之外,影响因子还可以有多种应用。但是,当影响因子被用于期刊评价以及学术评价之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实际上影响因子还与许多因素相关联,比如论文的出版时滞、长度、类型和合作者数目,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引证半衰期,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社会知名度,等等。因此,期刊与学术评价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响因子,如果过分强调被引用或收录情况,就会给影响因子带来人为偏差。

从理想角度讲,一家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越多,这些论文的观点或结论被其他学者论文引用的次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如果影响因子得到合理使用,那么影响因子与稿件质量是相得益彰的。但在现实中,有一些期刊采取各种办法有意炒作影响因子。如办刊者明示或者暗示作者多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由此提高影响因子。采用这些方法后,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可以显著提高。期刊利用炒作手段,看似迅速提升了影响因子,但却破坏了期刊生态和学术生态。

在实际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过程中,影响因子的原始功能在扩展中被逐渐异化。全球各地许多研究机构和高校基于影响因子制定了本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放大了影响因子的激励导向效应。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开始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外一些期刊或出版集团联合呼吁不予重视甚至不再支持影响因子,并提出重塑期刊评价体系。

过度依赖影响因子阻碍学术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过度依赖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对学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弊端?

刘尧:影响因子作为衡量期刊影响力的常用指标应予以合理使用,但近年来影响因子被学术界滥用于评价学者或机构,常常根据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对学者或机构进行排名。影响因子在我国也被有些机构看作权威的评价指标而受到推崇,广泛使用于衡量学者、学术团体、研究机构。许多高校利用考核手段不仅引导教师把论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而且以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标准。我国的一些大学排行榜,也把影响因子作为重要的排名指标。影响因子的异化作用正在破坏期刊与学术生态。

影响因子的异化作用不仅影响期刊出版取向,而且阻碍了学术创新,因为它把期刊和学者引导到只为提高影响因子而不着眼于刊发的内容是否具备学术创新的错误道路上。少数期刊喜欢采用那些容易引起“噱头”的论文,导致它们在那些“热门”的领域里堆起了“泡沫”,并且妨碍了其他重要研究。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研究成果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实际上,影响因子只能代表学术研究热点,不能直接代表学术研究水平。影响因子可以作为某种参考,但学术评价不能追求“唯影响因子论”。然而,在不少地方将影响因子与论文水平甚至跟科研奖励直接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影响因子对学术的危害遭到许多学者质疑,他们认为影响因子滥用,使自己的成果变成不是由“发表了什么”而是由“发表在哪儿”来评判。

正确理解合理使用影响因子是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促进学术良性发展,您认为是应该抛弃影响因子定量指标,还是应该寻求更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影响因子?

刘尧:从目前来看,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全球广泛使用的评价指标,未来一段时间还很难被完全取代。毕竟在每年发表的大量论文面前,学术机构和学者本人仍然需要一个全球通行的标准,借此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献来深入阅读和评价。当前应倡导更合理地利用影响因子或研制更好的评价标准,让学术评价从只关注影响因子转到关注学术本身的水平上来。由于目前影响因子还是较为客观的定量指标,还不能直接抛弃影响因子定量指标。事实上,学术评价通行的方法是依据各类量化指标的定量评价和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当前,如果在学术评价中完全弃用类似于影响因子这样的定量指标,仅仅依靠同行评议是不现实的。

当前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影响因子,而不是评价标准本身。目前,在还没有找到更好替代指标的情况下,在学术评价中合理使用影响因子不失为一种较为科学的办法。在学术评价领域,需要一种相对客观并且能排除同行评议人为因素干预的办法。相对而言,目前影响因子还是较为公正的量化指标。影响因子本身并无原则性错误,错的是被简单化地滥用,以及急功近利的激励机制。

期刊与学术评价本身是一项极具导向性的工作,不仅有学术导向还有利益导向。正因为有巨大的利益导向,才会导致各种炒作现象发生。为了最大限度防止人为炒作,在研制评价方案时可以多设置一些评价指标。比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设计了20多项学术计量指标,包括影响因子、扩散因子、他引率、权威因子、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等等。

面对影响因子滥用引起的问题,不应轻易叫停或废除影响因子,也不能简单地断言同行评议一定比量化指标更好。学界要做的就是直面不断涌现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相对合理性、针对性和片面性,没有适用于不同评价的万能方法。对复杂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应本着追求公平公正的宗旨,恰当地使用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量化指标,并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互补、对比、印证。最有效的做法,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可以预见,随着学术进步和学术文献数据库的完善,会不断提出适用于期刊与学术评价的新指标。但我们应明白,任何一个评价指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还是在于使用者能否正确理解与合理使用该评价指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寒门学子可降分上名校 95所高校单独招农... 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探索文化育人通识教育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