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广东 > 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

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在大学,你“被观众”了吗?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20

又一年的新学期开始,广东各大高校形式多样的活动也纷纷开锣,不少活动现场座无虚席。但细看之下,你会发现座上的一些观众其实戴着耳塞,心不在焉。原来,不少高校举办讲座或其他比赛活动,需要制造热闹场面,就让学生去“撑场”“扮观众”,不响应者甚至遭受惩罚。各高校大学生普遍称在校“被观众”过好几次,而教育专家则表示反对高校这种表面工程、形式主义的做法。

学生常常“被观众”

近日,广外大学城校区大三学生小谭抱怨自己“被观众”了一回,为此,她还耗费了许多“腿骨力”。小谭告诉记者,她临时接到社团部长的通知,说要去听一个讲座,称要签到,不去的话,要给出合理理由来请假,“部长不想因为成员的缺席而破坏社团积极上进的形象”。

讲座在该校北校区举行,位于南校区的她必须自己乘坐公交车到北校区参加讲座。为此,小谭只好无奈地推掉好友逛街的邀约,认命般地把宝贵的周六贡献给自己毫不感兴趣的讲座。不料挤上公交后,还遇上大塞车,一直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从南校区到达北校区。下车后小谭脑袋一直晕晕的,直到讲座结束,她也没听清主讲者到底讲了些什么,“看到旁人鼓掌,自己也就有气无力地拍拍手。”她无奈地告诉记者,她是“被观众”了一把。

小谭透露,这种“被观众”现象目前在大学内并不少见,同学们经常会收到必须参加某些活动的通知。记者了解发现,“被观众”的现象并不仅限于小谭所在的高校,不少其他高校的大学生们也纷纷向记者抱怨自己曾经如此“被观众”,尽管不情愿,也要坐在观众席上,为学校活动的“旺场”尽一分力。“我们学校的潜规则是,哪个学院负责举办活动,就要搞定参加的学生人数,因此每个学院肯定都有部分同学要‘被观众’。”大学城某重点本科的大三学生小美悄悄地告诉记者。

拒绝“被观众”要受罚

但更让人不满的是,一些学生反映,学校、学院部分活动和讲座甚至规定,若不去“被观众”,将会遭遇如扣学分一类的处罚。

“没办法,学院老师说不去参加那些活动和讲座的话,要扣学分。”广东某商科本科院校大二张同学说:“谁说大学自由,我们连拒绝当观众的自由都没有。”像张同学这样的大二学生最怕的就是学院搞学术月、交流周之类的活动了,因为那意味着将有一大堆他们不感兴趣的讲座等着他们。“在宿舍捶胸顿足,吐槽骂爹,到最后还不是得乖乖地去!辛辛苦苦上一学期的课才赚那么两学分,谁敢随随便便被扣掉啊!”张同学和几位同学悄悄地告诉记者。

“我是不想我们班长为难才去的。”广州大学城某高校大三新闻系的小阳(化名)告诉记者。“有些比赛真的很浪费时间,有些讲座真的很无聊,有的宣讲会真的很烂俗,但是一个‘不热爱班集体’大帽子扣下来,也真的很让人气得想拍桌,要是‘有个性’的同学,直接无视之就是了。”

逃不掉的“被观众”

带上耳塞应付

对于“被观众”,也有表现得很淡定的学生,例如广商大二的阿盛同学,他说:“抗拒没用,习惯就好。”阿盛课余时间也没什么特别的活动,故而对课余时间“被观众”也并不似其他同学那样“深恶痛绝”。“带上防噪耳塞,坐那儿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或是玩玩手机,几个小时也很快过去的嘛。”这是阿盛应对“被观众”的惯常做法。

其实,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许多讲座上,不少听讲者根本就是埋头干自己的事情,讲座结束,便鼓鼓掌,也不知道这是给主讲者的鼓励,还是欢庆讲座终于结束。

“被观众”者:要不要听自己能判断

面对“被观众”,无奈者,有之;厌恶者,有之;违背者,亦有之,独独没有喜之者。对于“被观众”,许多大一新生是“敢怒而不敢言”,大二学生说“一回生二回熟,久了就习惯”,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是“能逃当然就逃啦”。

记者调查发现,总体而言,“被观众”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学校举办讲座或晚会,需要制造出“座无虚席”的场面;另一种情况是举办比赛活动,需要啦啦队的呐喊声,制造一种轰动热闹场面;第三种则是社团或学院拉到某企业的活动赞助,赞助商要求举办宣讲会或宣传活动,需要观众捧场,制造出一种大受欢迎的火爆场面。

对于自己“被观众”,广州某重点本科学生阿涛认为:“大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要求的,精彩的讲座或宣讲会根本就不需要‘被观众’,相反,这些火爆的活动还要考虑哪个足够大的场地才能容纳那么多观众。我们相信学校为学生举办的许多讲座都是优秀的,却忽略了观众的意愿,最后,便形成了物极必反的局面。”

“在大学,你有恋爱自由,有言论自由,有集会结社的自由,但是,你可能没有当不当观众的自由。”广外大四毕业生阿兆笑谈大学里的“被观众”。也有早已毕业了的校友说:“谁没在大学‘被观众’过那么几次呀!”

老师:学生“被观众”是虚伪的教育

记者就“被观众”的问题采访了一些高校校方负责人和高校教师。

广东商学院某学院的陈主任告诉记者,学院或学校举办活动,没有限制参加人数,但参加人数当然多多益善,学校或学院通知学生去参加这些活动也是很合理的。但他认为,在鼓励学生参加的同时,确实应以自愿为原则。“有些活动让学生扮成工作人员身份或其他身份参加,那样就有点恶心。而且,有时学生不想去,又被老师要求集体去做观众,那就是虚伪的教育,媒体要披露,这不是和填鸭式的教育无异吗?”

专家:学校应以营造氛围为主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他认为,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参加活动是不妥当的。首先,这种行为本身就反映出我国学术界在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报告互动的时候总要讲究排场意识。组织方总认为,讲座现场必要“人山人海”“座无虚席”,才是反映出学生的“欢迎”、组织方工作的“到位”。

熊丙奇介绍,国外的讲座也是少有人去听的,就算是诺贝尔奖的颁奖现场也是没有多少人去,“讲座少人听是很正常的。”而国内许多大学的组织方把开讲座当成任务,特别是有官员来的时候更是大力组织人数,强制要求学生到场,但是学生又不愿意听,开讲座就变成了表面工程、形式主义。

熊丙奇认为,目前,众多国内大学开讲座的方式也反映出了大学里学生自治的缺乏。

熊丙奇说,“学生被剥夺了自治的权利和空间。如果要营造学术氛围,只要发信息告诉学生所有的讲座时间和地点,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去听就可以了,要让学生来决定开什么讲座,听什么讲座。”他举例,香港中文大学就是将全部的讲座信息和讲座的相关音频发布在网上,让同学自由去选择愿意去听的讲座,到现场或者在网上下载音频即可。

熊丙奇认为,学校应该以营造好学术氛围为主。“学生听讲座不需要学校的监督。”熊丙奇说,“学校只要营造好学术氛围就可以,一年办个几十场各种话题的讲座,学术氛围自然就搞起来了,要让学生和老师自由交流、自愿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广州考研热"高烧不退" 7成称"为了找个... 下一篇: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召开 杜玉波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