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文化自信三题

湖南师范大学唐凯麟教授:文化自信三题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占据基础地位,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必须把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问题,提高到我们党治国理政、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践行。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围绕如何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就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及其重大意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它深刻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来作为精神支撑,而坚定的文化自信又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实践为动力来推动的。实际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把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问题,提高到我们党治国理政、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高度来认识、把握和践行。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而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民族基于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积极肯定、自觉珍惜而形成的一种对其坚守、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内涵而言,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二是作为这种文化类型的文化主体的文化性格。这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精神特质和文化主体的自我担当的有机统一,它既关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关涉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们当下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当然,作为统一的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合规律性发展的文化之链,但是它又存在着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客体与主体的不同方面、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的区分。因此,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须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整体把握和理性对待。否则,就可能在所谓文化自信、繁荣文化的旗号下造成混乱。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例如,现在的一些以宣传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一描写历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们似乎就成了充满人情味、忧国忧民的典范,是现代人应该无条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个朝代历史的著作,则把这个朝代说得社会如何宽松、自由、高雅以至尽善尽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没有生活在那个朝代。这就完全违背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研究新时期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的告诫。

那么,在对待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繁荣发展我们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两者的关系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做到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和繁荣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须以建设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推动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发展和繁荣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真正民族的、大众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文化支持和价值动力。

为了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强和提升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应当成为我们当前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之一,因为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乃是这个民族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世代相传而构筑起来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这个民族的成员实现对自己民族和国家认同的血脉和纽带,它凝聚了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的生存智慧和价值追求,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它都构成这个民族的成员挥之不去的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因而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是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基础。关于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深刻领会,以达成全民族的共识。

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屡遭践踏,几乎断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我们国家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压,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买办文化的侵蚀,曾经一度使我们丧失了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甚至在一些人和一些阶层中产生了一种文化自虐的扭曲心态,造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

正因为如此,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必须重建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和牢固的基础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去?这些严肃而重大的问题都告诉我们,必须重建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世界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在走向新的历史征途、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转折时期,都经历了一个回塑自己的传统,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民族迎接新的历史挑战,汇聚民族的精神力量,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经的历史步骤。西方在从中世纪走向近现代时,最初就是以文艺复兴为旗帜进行的。正是在这一运动和随后的启蒙运动中,西方人通过重新诠释自己的传统和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创造出新的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和工业文明。

那么具体而言,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呢?这首先涉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质问题。事实上,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自信”,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要详细论证这个问题,需要作专门的论述,这里只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时的神话传说中,就是以自信、自强为精神特质的。人们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不就充满了一种发奋而自信的精神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所谓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现象。其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论化了。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荀子则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这些不正充满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担当而自信的精神吗?到两汉隋唐,更是出现了“文景之治”和“盛唐气象”,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包容而显示出来的自信,则是当时世界各国无出其右的。再到宋儒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安石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清时期王夫之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龚自珍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顾炎武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无不是充满了一种无畏而自信的精神!至于参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建构的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后来的佛家等,我们从它们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建构的典籍中,也找不到丝毫的不自信的痕迹。例如,道家老子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墨家墨子说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及法家的“美当今”的思想,同样充满着一派高度自信的精神。正是这种高度自信的文化的积淀和凝练,才形成了中华民族讲仁义、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个体修养的文化性格。也正是这种充满自信精神的文化传统才以它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使得我们民族创造了历5000年而连绵不断、经久不衰的灿烂的中华文明。对此,欧洲中心主义的信奉者、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也不得不惊叹,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曾经长期处于分裂之中,而唯独亚洲黄河流域的那个中华帝国则是一个打不烂、冲不散的整体。

如果说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我们的着眼点要放在坚定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脚点和目标指向就应该放在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上。这里讲的文化主体就是中国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创造者。离开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无所谓文化,而任何优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楼。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体才是我们要着实下功夫的关键所在。

文化主体的文化自信,绝不是什么文化上的虚骄,更不是什么文化上的狂妄,而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见之于行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们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但同时也是热爱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他们熟知我们民族的历史,认清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讲就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能够如数家珍,为人处世、做人做事都蕴涵着一种中国人的风骨和底气。第二,具有广阔的文化胸怀。这就是说,一个能够坚守文化自信的人,绝不可能是一个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文化胸怀,既熟知、尊重和珍惜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放眼世界,理性地对待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能够海纳百川,认真看待别的民族的文化的长处,吸收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这也就是我国先贤所倡导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要知道“我们是伟大先人的后人,又是伟大后人的先人”。一个能坚守文化自信的人应该是一个敢于和善于担当历史和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文化使命的人,是一个敢于和善于做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开拓者,能够继往开来的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应该肯定,在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下,这种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已经产生、正在成长,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很多工作需要切实地去做。

为了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人,我们还必须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澄清一些误区,扫除一些障碍。在当前我们必须继续清除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坚持贯彻党的以德为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继续清除西方中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不良影响,牢固确立文化多样主义、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的价值观;继续清除文化复古主义、狭隘文化保守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文化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方针,真正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对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辽宁师大徐昭峰: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 下一篇:人民大学宋涛教授:《资本论》是一个理论宝...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