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成立现场
3月22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在京成立。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更·拉哈尔佐、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
拉哈尔佐在致辞中表示,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中国知名学府,不仅校园环境优雅、设施现代,同时设置诸多学科专业,与印尼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尼语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外交官、企业家和专业人士。有超过70名印尼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国际关系和商学。他指出,中国和印尼是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的邻国,两国都拥有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先进理念,彼此间应互学互鉴,加强互动。两国如今注重人文层面交流,2015年召开首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2016年在贵阳召开了第二次会议,在教育、林业、科技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他认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再一次焕发两国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活力。中心可以通过举办传统舞蹈课程、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两国在文化、民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
彭龙表示,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围绕“一带一路”语种建设、区域国别与全球治理研究、人文交流机制智库建设,开展了多项工作。目前,学校已开设83种语言课程并建有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为进一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求,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配合和参与前两次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会议,去年成功推动了中印尼高校智库联盟的成立,今年已参与到第三次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会议的筹备工作之中。
彭龙指出,“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新型智库和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资政服务是中心的首要宗旨,中心将加强与国内学者及印尼学者的合作,开展对两国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民族宗教、人口与社会阶层、体育、教育、卫生、科技、媒体、地方合作等领域的综合研究,为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建言献策。中心力争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库,积极服务两国人文交流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
于继海向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和印尼隔海相望,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国和印尼在地区和多边层面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全面推动南南合作、应对全球性议题方面是重要合作伙伴。中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首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不仅是中国和印尼人文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还对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两年多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造福两国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文交流已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成为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个大背景下,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适逢其时。他代表教育部希望中心能够强化自身建设,做好政策建议的“储备库”;整合各方资源,做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兼顾多边双边,做好区域合作的“助推器”;为全面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务实、可持续方向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为拓展两国战略合作提供更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拉哈尔佐、彭龙、于继海共同为“中国—印度尼西亚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揭牌,彭龙为许利平、翟崑、吴杰伟、魏玲、张志洲、穆宏燕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许宁宁、何胜、骆永昆等特聘研究员颁发聘书。
在成立仪式当天还举行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印尼人文交流与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印尼人文交流:机遇、挑战与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智库建设”与“中国东南亚关系提质升级”三个主要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全面的讨论与交流,取得了良好成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在美国买学区房比国内更划算 下一篇:高考专业解读案例展示:物联网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