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来说,门类繁多的选修课无异于一桌精神菜肴,选得丰富,营养才齐全。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但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总是人数寥寥。每到“选课季”,不少学生在选课前都会向师哥、师姐打听,哪个老师不爱点名,哪个老师给分高。学生们都倾向于选择容易过、给分又高的老师。不少人为这种选课现象贴上了“功利性”的标签。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好比有的人是为了好好学习,有的人只想拿够学分,有的人的想法更直接,选几个容易得高分的课,有助于拿到奖学金。想法不同不等于想法不对,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无可厚非,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自然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引导,提倡学生选课注重“营养全面”“膳食均衡”。但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因势利导,也应同步提上日程。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又有料,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
选修课有趣,自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当前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有些时候学生知道的比老师还多,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自然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内容和形式都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浙江大学有一位叫苏德矿的老师,他的高数课由于讲课生动有趣,信息量大,已成为偶像级老师,学生需要早上六点半去占座,从不点名却座无虚席。看来只要用心,没有什么课程是无法做到有趣的。
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学生喜欢选可以拿高分的课,因为有用——可以有助于拿奖学金。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有助于学生成长,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在选修课开设之初,主讲教师就应十分明确,自己准备教给学生哪些“有用”的东西,统筹谋划、整合资源,用心用情的课程,关注度和“点击率”想必不会太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