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何良仆: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

何良仆:教育价值取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生成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8-01-27

何良仆:特级教师,全国课程改革联盟理事、四川省数学会理事、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严重分歧和对立,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首要问题就是对于教育的价值判断。正由于没有价值的认同,因而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相应的一系列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以至于造成“教育无方向性、缺少终极价值引领、不安全感、无力感”。事实上,当下中国教育中的所有突出问题,都是由此而产生。

人们对教育的核心价值的认识,构成了人们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根本追求或期待。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存在着重大偏差,教育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教育的走向,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所以必须加以特别关注。

教育的核心价值,通常是指人们对教育的最基本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客观存在。在今天,教育的核心价值更是与信息化、数字化密切相关的一个特定概念。

若干年前,本人针对数学教育核心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有关数学及数学思维的核心概念“数学过程”,把数学及数学活动的一般规律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数学建模——推理运算——解决问题。进而围绕数学过程,从新的角度对数学教育本质属性进行系统诠释,对数学教育的课程目标、方法和规律进行全面探讨和系统的阐释。今天,在数学教育核心价值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我国教育问题现象反观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大家一起就教育的核心价值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失去了“根”的教育

1、知识至上——教育落入了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泥坑

从内容上看,过去提“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全面发展。后来又提“德、智、体、美、劳”,再后来又有了更多的提法。随着教育中问题的不断出现,总是把原因归结为“缺乏知识”。因而不断拓展学校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沿袭一种“打补丁”的思路不断增加知识学习的内容:德、智、体、音、体、美、琴棋书画、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京剧、书法、生命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国学教育、反腐败专题教育、“学思维”活动课、感恩教育课、数学史、群文阅读,还有什么青少年财经素养、编程、食品安全……采取打补丁、做加法,被动应付。长此以往,学校何以承载?

严酷的现实恰恰与我们的愿望相反:我们重视、强调德育,可看到的是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缺失,不讲诚信愈加普遍;强调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结果学生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愈加频繁。你说他不重视生命,有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差。其实哪有这么简单?谁不重视生命?自杀者都有他的不得已。单说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去努力拼搏、去竞争的东西,有多少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信仰、信念、生活的技能从哪里来?分数里面有么?

高中三年的课程,两年就完成,然后反反复复的炒剩饭,一模二模和三模,在追求又多、又快,追求“扎实”的同时,极大地压缩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省略了对孩子成长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东西。中学讲堂一节课历来都是45分钟,不知什么时候,都变成了40分钟。这都是在以知识为中心的背景下,以教师讲完为“高效”标准的功利化结果。

中小学一切以升学为目的,到头来出现了“不得已”现象。所有人都是不得已地上了大学,所有人都是不得已的去工作。考低分的人不得已去读“三本”、专科,考高分的人不得已去读清华、北大那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冷门”专业。因为官方招生政策就明确规定了清华、北大是一流学校。一个小地方的学生考了高分不填报,家长和所在中学是决不会允许的。

2、从教学方法来看,虽然改革之声不断,但总体上并无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主要表现,一是留于传统形式,穿新鞋走老路。什么围绕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及教案设计,集体对教材进行重点、难点的分析,以及泛泛听听课、评评课,应付差事都被称之为改革;二是玩弄概念,某些学校把口号更替当成教育改革,什么散点教学、学本课堂、高效课堂、以学定教、先学后导、掌握学习、开放式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慕课......都一度掀起热潮;三是模式跟风,自学辅导教学、尝试教学、异步教学、诱思探究教学、情境教学、和谐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法、自主学习、三转五让、三步六段、四环导学,见样学样,不停跟风。教学改革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陷入了教条、机械的误区。学科教学深陷应试泥潭,如语文课不仅没有教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不是教语文知识,而是实实在在地搞成了教语文考试,是教考试。

有教育工作者呼吁“建设书香校园”,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现实是很多学校已经变得不是读书的地方了,连“教知识”都说不上,只能说是“教考试”的地方,当然没有了文化的意味,没有书香味儿。可怕的是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学生不仅不愿意读书,读了书之后厌学,毕业班的学生非常解恨地把书撕掉就是例证。一句话,教育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如今有人主张“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背后的现实是把语文当成纯粹知识来传授;有人大搞“群文阅读”,背后的现实是学生读书太少甚至基本不读书,光是在那里听老师讲授、反复做模似题;喊建设书香校园,实际是学校已经没有文化氛围。教育目标偏离了核心价值,我们只抓住了知识,学语文就是字词句、段篇章,没有文化,没有情怀,没有文学修养……

3、从教育评价上看,一元化、唯分数论,美其名曰“教育公平”。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单纯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招生的内容和方式看起来一直在变:全国统一命题、分省命题、3+2、6+1,加分政策调整……几十年了,只是在形式上变,换汤不换药。

到了今天,可以说教育成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老大难。无世界一流大学,鲜有大师级人才,创新力匮乏;学生厌学、怕学,教师紧张、焦躁,家长担忧、抱怨,社会不认同、评价低,校园极端的事件层出不穷。几乎全社会都对教育怨声载道!

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培养的学生为什么厌学?读了十多年的书更多的是教材和教辅资料,停留在反复练习上面。什么科学,文学,基本不沾边,至于其他技能,如乐器、绘画、舞蹈,孩子即便达到八级、十级,多半也由于应试加分这样功利性的动机和应试教学方式促成。经过这种磨砺的孩子,他们能非常熟练地弹奏考级曲目,但是他们非但没有音乐素养,没有创造力,也不会伴奏,也不会自行弹奏新的曲目。更有甚者,原先有的那么一点兴趣,也被枯燥无味的考级训练磨灭了。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现象,可以说是我们整个应试教育的生动写照:近年来由教育部门组织的中小学生艺术大赛,那些节目可谓表演精湛、服饰华丽、音响灯光舞美奢华,可谓水平很高。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节目都没有校园群众基础,迫于应试,平时无暇开展艺术活动。临参赛前,学校及家长花费数以十万计大价钱,购置服装道具、聘请艺术团体的专家或专业人员,对挑选出的一小部分学生进行突击排练,从而打造出一两个专门用于参加比赛的节目。这些用金钱换来的节目除了参加比赛,基本不在其它场合演出,甚至就连本校同学都没有看过。这样的活动既没有对学校的广大师生参与文艺活动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也没能有效提升学校文艺活动组织指导能力。即便是对于参与演出的那一部分学生来说,也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修养可言,因为他们所做的只是模仿和被强化训练。

多年的所谓改革基本没有触及教育的实质。教育行为更是是严重偏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追求。

二、以知识为中心——知识至上是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

以上谈到的,无论教育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不断地增加教学内容,不断地“打补丁”为特征。基本上沿袭了一个思路,这就是:所有问题都是因缺乏知识造成的,通过增加知识的传授都能解决。

之所以如此,正是源于对知识的盲目崇尚,进而使教育深陷于“以知识为中心,知识至上”的误区。

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不适合今天社会的需要。

第一,我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是用不到的。笔者作过一个调查,在小学数学教师中,涉及初中的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形状?”有82%的人说不出答案“抛物线”,而且这些老师几乎百分之百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没有用到过二次函数、方程这类知识。

第二,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内相关调查表明,72%以上的学生用非所学,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2015年美国一个调研表明,大学生毕业后仅有27.3%的人最后做的是和大学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我国每年公务员招考岗位与应考者的专业不对口率超过80%,几乎都不对口。

第三,我们观察到,高校教育中拓展通识性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国际上大量出现四年本科通识教育就是两年、三年,乃至于四年本科不学专业。

第四,大数据网络化时代,相对于人脑而言,知识外储化的趋势使得以前那种知识的获取完全与个人大脑记忆密不可分的原则已成为过去。记忆性任务大量转移给计算机来完成。知识外储化现象,使人脑得以从繁琐的记忆负担下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创造性地思维。在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计算机与人脑相比,不仅在贮备知识的数量和精度上具有绝对优势,在智能化方面也令人生畏。例如反映我国古代科学成就的四库全书,过去要几个屋子来存放。但是在今天,一张光盘就可以完整贮存,不仅包括文字、图形,还包括动画、图像和声音,可见计算机贮存知识的功能之强大。计算机智能方面,我们已经看阿尔法狗和世界顶尖围棋手对弈以4:1优势取胜。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学校教育有这样的能耐么——使学生掌握一门一劳永逸的专业知识,抑或教会学生应付未来所有需求的全部知识?事实上,教育都做不到。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死死盯住“知识”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教育应该有教育的追求!

现实对我国教育最看重的“知识传授”已形成严峻挑战。

三、学习过程——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既然我们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是用不上的,那么,实际工作中的学识、能力与学校教育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它的价值何在?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至少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种关系决不是什么“专业知识”。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掌握知识”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人们忽略,这就是“学习过程”。对胡、习、温、李来说,水利、化学、地质等知识没有用上,但学习水利、化学、地质的过程却是最有用的。事实上,他们大学四年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比掌握知识更加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发展的四大目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以下简称“四会”)。它们的指向也都是“过程”。

有效的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四会”全方位实现:

1、学会学习(learning to know)——步入学习型社会的通行证:观察、阅读、倾听、书写、交流、多样化表达、分析、综合、推理......慎密、符合逻辑等。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型劳动者的角色:专注、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尝试、目标准确、身体力行、全力以赴、勇于面对现实、直面困难、不惧失败、策划、实验、操作、意志力、应变能力......

3、学会共处(learning to be together)——可持续发展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意识;人际感受能力、人际理解力、人际想像力、风度和表达力、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懂得尊重、善于理解、换位思考、勇于担当、积极配合......

4、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发展、提高、完善做人的品质:适应能力 、交往能力 、管理能力 、表达能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竞争能力、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担当与责任承诺、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学校掌握所有将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但通过一门知识的学习达到“四会”是完全可能的。人不必(也不可能)在学校掌握所有的知识,重要的是知道在哪儿去寻找有用的知识,知道怎样提出问题,知道向谁请教,该和谁一起探讨,怎样去探讨。可见,“四会”,不仅能应对知识需求问题,而且足以应对任何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培养人的智慧,使人达到“四会”,成为心智健全的现代公民,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毕业生求职“薪”比三家 外企加班“限时”... 下一篇:外媒公布最有钱途的大学专业 文科生看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