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不公平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能填补这个鸿沟”,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呼吁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加速教育资源的普惠化。
3月8日,2017年全国两会“互联网+”推进教育普惠议题媒体恳谈会在京举办,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樊一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李晓明等代表委员及专家,纷纷表达对于互联网教育的看法。
通过互联网可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李晓明称,一直以来,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而“互联网+”有望成为进一步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路径,“基于我国的制度优势,通过互联网手段,配合机制创新,在中国可以率先实现‘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
“目前中国有70%左右的年轻人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一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传统方法满足部分需求。”但他认为,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已经出现了全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李晓明告诉记者,所谓“全民义务基本高等教育”,指的是人们通过互联网学习,都能够达到基本高等教育的水平,“大学4年也不过四五十门课,人们如果能在慕课上学完一系列20门课,人的素养和能力也能达到基本高等教育的水平,也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他介绍道,通过在全球数年的积累与发展,再过两三年,慕课课程将到达5000门,“5000门课是个什么概念?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课程总数也就大致如此。”
“当互联网上有了成千上万门慕课,其中就会有足够多的优秀课程,也可以将若干相关课程(不一定来自同一所大学)组织成各种有意义‘套餐’。”李晓明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都可以免费获得系统化的高等教育。
对于未来该如何布局?他建议国内大学要将优秀课程彻底开放出来,并形成每套20门左右的基本高等教育套餐。然后免费向社会开放,进行套餐学习后给予结业证书,作为求职简历的一部分予以认可。
此外,应当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为这样的学习提供有意义的附加服务,例如适当的面授辅导、师生见面、有监督的考试、身份认证等,进行创新的学历衔接,而对于这类服务产生的额外成本,可考虑给予补贴。
李晓明告诉澎湃新闻,今年和去年他都提交了对于“互联网+”和慕课发展的提案,希望能进一步推动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但他也指出,当前我国的慕课还存在着不够多和不够开放的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他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经验。
重视互联网对教育普惠化的作用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不均等主要就在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随着国家对教育公平化的重视,目前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学校硬件条件已经有了改善,但软件方面比如优质的教学资源等还是比较稀缺。”
因此,高岭提出,“互联网+”的手段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在现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技术在教育普惠化过程中的应用。”
他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段加速教师培训来提升优质教师资源的供给,“慕课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例如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为不少教师选择的先进教学法。”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模式的限制,传统的教育体系中,与发达城市学生相比,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很难得到一对一的教学辅导,学习数据也很难得到记录与分析,帮助实时改进,而目前部分互联网教育平台已经在积累相关大数据。
因此,高岭表示,希望相关部门也能重视大数据教学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做到真正因材施教,甚至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做到给每一位学生配备一名优秀的“教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民族大学教授樊一平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在今年带来的《关于“精准发力,突破普通高等院校民族理论政策课程的开头难”的建议》中就提出: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充分整合民族院校改革创新的成果,带动普通院校全面开设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樊一平称,在他们民族文化与理论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很难突破师资力量薄弱与各个学校课程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而通过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集中优质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让普及民族理论与文化等课程成为可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