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国留学的大军中,有这样的一群小众,他们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上,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在30岁后又选择重返象牙塔,到异国求学,他们就是外界所说的大龄留学生。
那么,他们为什么在30岁后才出国留学?他们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求学故事?
看清自我 实现留学梦
对于许多人来说,范海涛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2009年,身为《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的她与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撰写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并获得了蓝狮子中国本土最佳商业作者奖,一举成为国内知名的财经作家。
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范海涛事业辉煌之时。
然而,两年后,年过30的她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
范海涛辞去了国内的工作,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口述历史学专业,最终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口述历史学硕士学位的中国人。
其实,从大学毕业后,范海涛一直就有着出国留学的梦想。
但出于各种原因,一直到30岁之后她才将其实现。
大学毕业后,范海涛进入《北京青年报》,当一名财经记者。
这份工作稳定,发展前景较好,再加上当时母亲生病需要照顾,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出国留学一直未能成行。
2009年,范海涛与李开复合作撰写传记,这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结识了一群充满活力、视野开阔的年轻人,这个新的朋友圈子对她的触动非常大。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留学美国的经历,经常聚在一起谈论留学期间美好的校园生活。当时我非常羡慕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埋藏在心底的留学梦再一次被唤醒。那个时候,我母亲的病情也稳定下来,而且《北京青年报》对我来说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就勇敢地做出了出国留学的决定。
然而,赴美留学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去美国之前,范海涛以为一切都会像美剧《老友记》里的场面一般温馨。
然而,等到了纽约,她才发现事实大不相同。
那是我生平住过的最小房子,已经在北京工作了9年的她面对这一切时,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
在这里,生活上的一切都需要自己操持。每天除了繁重的学业,还要料理生活琐事。又因为已经很久没有在学校上过课了,在语言上遇到的困难让我感到非常吃力。而且身处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学习压力巨大,我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
自我充电 突破职业瓶颈
在出国留学前,张京(化名)已在会计行业工作了10年之久。
为了度过职业瓶颈期,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他经常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给自己充电。
1998年底,刚考完注册会计师不久,他选择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去英国利物浦大学读MBA。
由于离开校园多年,语言基础薄弱,张京表示,刚到英国读书时,一堂课中有70%到80%的内容都听不懂,心情十分焦虑。
利物浦大学的期末考试分为两部分,除了正常的问答题外,每个学生还需要完成相应的论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如何才能证明一个人受过教育 下一篇:清华大学2017年考研初试成绩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