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学科评估从不为特定项目“量身定制”

学科评估从不为特定项目“量身定制”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12-15

本报独家专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

学科评估从不为特定项目“量身定制”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在国内高教界,这一轮评估从启动开始,就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挑战与压力并存的环境之中。不少人士认为,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这一轮评估的结果将会影响到高校今后获得的资源投入。

几乎与这一轮学科评估相随,部分高校开始纷纷调整学位授权点(以下简称“学科点”),有的是学科“瘦身”,有的干脆主动撤销了一些“老而不强”又缺乏支撑作用的学科点。有分析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和本轮学科评估实行“绑定参评”规则有关。

作为学科评估的组织方,如何确保这一轮评估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又如何回应部分业界人士对本轮评估的疑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人才培养质量指标,始终被放在首位

文汇报:促进高等教育形成多元格局,鼓励学科办出特色和水平,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牛鼻子”。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些指标可以量化,有些则不容易量化,学科评估在开展过程中,如何兼顾这两方面?

王立生(学位中心主任):第四轮学科评估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检验学科发展水平的首位。在开展指标权重调查时,我们将建议专家根据指标架构,合理提高这一部分指标的权重,借此引导高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

确实,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比较容易量化评价,而人才培养方面难以找到较多的定量观测点,同时也不宜简单化地通过定量数据来评价。所以,本轮学科评估创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评价模式:

———“培养过程质量”,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生国际交流”三个方面。以“导师指导质量”为例,重在看实效,即通过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来评价导师培养学生的效果。

———“在校生质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模式,包括“学位论文质量”和“代表性优秀在校生”两个方面。其中,“优秀在校生”是综合的主观评价指标,是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客观情况进行的主观评价。考察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突出表现,既包括各种竞赛获奖、创新创业方面情况,又包含发表论文等科研表现,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毕业生质量”,主要包括“代表性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意见”两个方面。这里的“代表性优秀毕业生”,是要求学校自主选取推荐近15年内毕业的优秀毕业生,让专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情况来评价该学科的毕业生质量。这有助于促进培养单位关注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改进办学。

同时,本轮评估还首次试点开展用人单位意见问卷调查,用以检验高校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契合度,将学生质量评价的话语权扩展到教育系统以外。总体来说,目前三维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得到了专家和高校的普遍认可。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培养对象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这在国内教育评估中还是首次大规模采用。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高校主动调整学科点,不宜猜测为“功利性错杀”

文汇报:根据学位中心的要求,这一轮评估采取了按学科门类“绑定参评”的规则,即“同一门类下具有硕士一级及以上授权的学科要参评同时参评,不参评都不参评”。学界一些人士认为,“绑定参评”有利也有弊,一些学校可能会出于排名和学校利益的整体考虑,压缩一些发展态势尚不理想的学科,继而酿成学科的“功利性错杀”。可否重点解读一下“绑定参评”的操作规则和高校的反馈?

林梦泉(学位中心评估处处长):“绑定参评”是本轮学科评估的重要改革举措之一,也是经广泛调研后达成的共识。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反映学科建设水平,避免相近学科间材料不合理整合和“借用”。

早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时,我们已在部分学科采用了“绑定参评”方法,比如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和软件工程两个学科进行“绑定”,这种做法得到了业内专家学者和高校的普遍认可。

本轮评估采取的“绑定参评”规则是经广泛调研后达成的高度共识。在学科评估启动前,为了审慎制定程序规则,学位中心曾面向全国400多所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99.6%的反馈意见支持采用“绑定参评”。其中,意见最集中的方案为“分学科门类按校绑定参评”,即:参评高校同学科门类的所有授权学科(硕士二级学科点除外)须同时自愿参评或不参评。

从目前情况看,“绑定参评”规则得到了参评单位的广泛认可。“绑定参评”规则,是指绑定参评,或绑定不参评。高校调整学科点不宜认为就是为了学科评估或是“绑定参评”规则使然。

近年来,许多高校其实早已开展自我评估并理性进行学科点调整,特别是那些由于多校合并造成学科点规模过大或重复建设的高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一些高校早在2011年就陆续进行了学科点调整。今年,第四轮学科评估启动时,恰逢一些高校正在按照国家“动态调整”政策精神,论证学科点建设、酝酿动态调整。所以,对高校主动调整学科点,不宜猜测为“功利性错杀”。多年来,学科点建设“摊大饼”的现象,其实更不利于集中资源、发挥优势、瞄准特色进行学科建设。

据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高校学科点调整,被“杀”的学科点基本都是非重点、非特色、非必需、支撑作用不强的学科。从近期一些全国性学术会议上看到,部分高校是在全面分析论证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学科结构、布局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传统特色和社会需求,进行理性调整的,是非常慎重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学科点撤销的同时,高校是可以依据政策,按需进行学科布局重构,优化学科生态的。其中,在相近的一级学科点下自设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就是可取的方式。这是高校的自主权。比如,撤销了软件工程,仍然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下进行软件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现在有一些观点,把学科点与学科建设概念混淆了,这是不合适的,其实二者紧密相连,但不等同。即使撤销原学科点,也可以继续该方向的学科建设,重构学科生态。

本轮评估已适度淡化人才的头衔,更强调人才的贡献

文汇报:国家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目前,各地政府和大学都在期待学科评估结果出炉。这一轮评估的结果被认为会直接影响高校今后获得的投入。对此,您怎么看?

王立生:有关部委在对中央拨款高校进行内涵建设投入时,确曾参考使用了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部分省市在确定省域“双一流”建设方案时也一定程度上参照或使用了学科评估结果。所以,有人据此推断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与“双一流”建设直接挂钩。其实,学科评估2002年就开始了,平均每4年开展一次,至今已独立开展了三轮,第四轮正在进行中。

这14年来,学科评估一直坚持“自愿参加、免费参评”,坚持学术独立评价的原则。所以,这项评估工作并不是为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项目“量身定制”的。作为学科评估的组织者,我们当然希望各方认可并使用评估结果,因为,认可本身就说明这个评估是具有公信力的。至于用不用、如何用,那是使用者的自主选择。国家根据学科建设的绩效而非“戴的帽子”进行投入,这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趋势。

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省际之间、校际之间围绕高等教育的资源、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学科评估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良性竞争,抑制恶性“挖人”。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创新理念之一,就是“淡化条件资源、强化成效产出”,适度淡化人才的头衔,突出强调人才创造的成果和作出的贡献。比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头衔”,是体现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仅依此评价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并不全面。

本次评估克服单一“以学术头衔评价人才队伍学术水平”的片面性,采用了既考察学科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又考察师资队伍的结构质量;同时还特别强调对梯队情况的考察,引导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点,从各高校和专家反馈的情况来看,导向性还是很好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忽视档案存放更新危害大 应届高校毕业生当... 下一篇:北京师范那大学:那些青春的身影奔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