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成人英语水平为什么领跑全国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成人英语水平为什么领跑全国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11-29

我国是一个学英语的大国,但国民的英语水平却一直不尽如人意。测试显示,我国18-20岁年龄段的英语水平最高,但从21岁开始英语水平快速下降,而上述年龄段正好是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工作后。学得好,但用不好,是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尴尬困境。作者从近日公布的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显示上海成人英语水平连续三年领跑全国的数据出发,解析上海高校近年来进行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指出要摆脱“学得好,但用不好”的尴尬困境,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从之前帮助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定位向满足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需求转移,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上海成人英语水平领跑全国的原因

近日,英孚教育在北京发布了第六版年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EF EPI)。这项针对72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95万成人英语学习者的测试报告显示,中国大陆成人英语熟练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53,达到了50.94,排名也上升了8位,列39位,但仍处在低熟练度水平。尽管如此,上海却已经连续三年领跑全国,达到了55.54,进入中等熟练度水平,超过香港的54.29,北京的53.48,台湾的52.82。而且在亚洲还超过了韩国(54.87)、越南(54.06)和日本(51.69)。上海和北京差距也在拉开,去年上海53.93,北京53.56。但北京今年停滞不前,而上海猛增1.6个点(见表1)。

虽然指标(主要测试读与听)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地成人的英语水平,但多少说明一些问题。就拿上海和北京两地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如上海和北京两地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都较快,为高校提供了英语较好的大学新生;两地都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国际化程度较高;出国留学、游学和交换交流的平均人数都是全国第一。但是,为何是上海而不是北京在英语熟练度测试中和其他省市拉开差距并且连续3年领跑全国呢?在笔者来看,关键是两地近年来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上的不同。

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的对象是18岁以上的成人,但“偏向于学生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因此,与其说指标是测试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人英语水平,不如说是检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014至2016年三个年度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大陆18-20岁年龄段的学生英语水平较高,达到55.26,到21岁以后就快速下降,21-25岁年龄段则为51.13。这个数据很好地说明了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于主要帮助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弊病。大学英语开设两个学年,到大二结束时,我国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此时,除少数学生有考研留学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就此结束了他们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历程。语言不用则废,这就很好解释21岁大三起,他们英语水平快速下降,也佐证了长期困扰我国外语教育的问题:费时低效或无效。大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试,随着最后一个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结束,花了十几年精力和资源学到的英语就扔掉了。

上海市教委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从2013年起开始了一场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改革,要求全市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从帮助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的通用英语向满足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研究以及今后工作要求的学术英语转移。

从通用英语转向学术英语的外语教学效果

上海高校将大学英语教学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定位转移教学效果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词汇要求是4500词,而学术性质的专业学习的要求是8000-10000单词。通用英语主要是学习经过改写的几百词课文,进行结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术英语则是要求几千词的文献信息汲取和综合。前者写的是自说自话只需语法正确的一百个词左右的短文,后者写的是有文献和数据支撑的文献综述或小论文。专业学术学习所需要的语言要求使得即使四、六级考试通过的大学生也丝毫不敢懈怠。这种语言高难度环境下的学习促使他们语言水平的提高。

第二,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持续发展。我国外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和研究生,都是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句法词汇分析的单一性,语言练习的应试性。这种同质化教学造成越来越多学生英语学习的懈怠。而学术性质的专业学习是他们自有英语课程来第一次以英语作为工具在科学和人文领域进行探索。他们必须接触大量学术性信息的文本,进行置疑、分析、比较和评价。这种充满挑战的探索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

第三,培养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毕业后能较熟练地运用英语开展研究和职场工作的能力。上海高校学生已进入中熟练度水平的中间位置,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这四年改革的结果(见表2)。

学术英语对学术和科技的国际化意义重大

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两个重要文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推动两个一流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未来的科技人员在自己学科专业领域内是否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英语是国际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通用语。以《科学引文索引》(SCI)为例,这个覆盖生命科学、医学、物理、化学、数学、农业、工程等176个学科5000多种的检索刊物,用英语写的占到了95%,一个科技人员不能在这上面汲取、交流信息就等于丧失了学科国际话语权。过去几十年,我国外语教学最大的失败是造成一代科技人员无法用英语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国际期刊论文,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历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从没提出培养他们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的要求。语言走多远,思想就能走多远。学术英语能力的低下制约了他们学术思想走向世界。如根据英孚指标,2015年中国发表的科研论文仅有21%引用了国际同行文献(而丹麦、芬兰、荷兰和新加坡则达到50%)。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阅读国际期刊的短板。无法用英语阅读国际同行的论文,意味着自己的研究很可能是在不了解国际同类研究现状中进行的,因此很可能是低水平的和重复性的。因此,尽管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量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论文在国际上平均引用率只有4%,远远低于数量排在后面的许多国家的论文,国际学术影响力较小。

现在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转移的改革,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们学科理论和知识是如何通过英语语言进行构建和交流的,帮助他们掌握学科内容表达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在自己领域里具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有了学术英语的翅膀,他们就可以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自由翱翔,这种改革对促进我国学术和科技的国际化,实现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专家谈境外办学:“走出去”还要“走得稳” 下一篇: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及其启示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