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纸质书扔在图书馆里锈迹斑斑的书架上——这是亚马逊网站创始人贝佐斯推电子书的动力。但是“续航能力疲软”,却是电子阅读器书市场的真实状态。
这个朝气蓬勃的新生事物,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但是几年下来,获利者寥寥。
电子阅读器可谓是出版行业的“二次革命”,在线销售书籍的模式,以亚马逊、当当网为代表,推动着传统出版行业分销渠道的转型;而电子阅读产业链的生成,则是又一次变革——将实体书变成虚拟数字产品进行销售。
按理说,这是一个蓝海,硬件的销售极具想象力。
但真实的数据打破了美好的构想。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igitimes的报告,2010年,全球卖出的电子阅读器为1100万台、2011年为2282万台,2012年为982万台,而两年前,Digitimes乐观地预测2012年的出货量是4150万台,数量相去甚远。
与此同时,IDC的报告称,平板电脑在这三年的出货量分别为1700万台、6870万台、1.2亿台。
看似是电子墨水屏不敌TFT屏的吸引力。不是吗?连亚马逊都出了平板电脑Kindle Fire。分析师们的共识是,用户更需要一台娱乐电子终端,而不仅仅是能看书的电子阅读器。
不过,对中国市场而言,平板电脑的替代效应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长期模糊不清的商业模式成为了自己的绊脚石。
迄今为止,除了盛大的云中书城能提供盛大文学旗下网站拥有的版权作品,其它的例如汉王、易博士等,都是以卖硬件的思维在运作。可惜的是,“中国制造”没有发挥出优势,亚马逊Kindle的价格曲线,显然比国内厂商要漂亮得多。
先来普及一下常识。电子阅读器的核心零部件是电子墨水显示屏,台湾元太科技公司自2009年收购了美国E-ink公司后,便垄断了核心技术,亚马逊、索尼 以及汉王等公司,都得向这家台湾企业采购屏。
2010年左右,屏的成本要占到电子阅读器的60%-7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庞大的采购量,屏的价格居高不下。这样一来,国内电子书厂商受核心部件成本所困,利润微薄。加上收入来源无法多元化——汉王书城提供的那些不与时俱进的书籍,自然难让消费者实现付费阅读,阅读器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与Kindle、索尼一样,国内的阅读器同样建立了自己的书籍格式,例如方正CEB、汉王HTXT、易博士EBA,不兼容其它设备的书籍格式。但是这种防火墙在中国加大了用户阅读的格式转化成本,同时增加了出版社电子化的成本。简单的效仿,缺乏一个强大的产业链条来支撑,这样一来,产业链的搭建如同空中楼阁。
2010年曾被称为电子书元年,当年国内的销量为100万台左右。厂商们的小算盘是:硬件增量起来后,能倒推制度封闭的出版社进行积极的转型。因为电子书里卖什么,一直是阅读器感到尴尬的地方。但这个如意算盘随着电子书市场的全面萎缩而落空。
电子书是一个新市场,但难就难在要把产业链的上下游利益进行打破再重塑的过程。但是这里面的多方参与者还没有达到一个共识,从版权方到内容平台再到终端设备,尚未建立一套有效机制。如此一来,难有创新的土壤,创新很难奏效。
采访期间,一位企业家感慨:我们本来预估这两年会是电子书市场的爆发点,但我们都过于乐观。如果对这话进行进一步的解读,那就是属于电子书的时代还没到来,但在此之前,只能悲观而谨慎地前行。
亚马逊为什么没有遭遇这样的尴尬?就电子阅读器的格局来看,Kindle占据了超过50%的份额。说到底它是建立了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背靠亚马逊网站的图书资源,为自己的付费阅读提供了输出平台,同时,它以亚马逊的垄断地位倒逼出版商转型。而为作者提供的KDP(Kindle Direct Publishing)项目也逐渐成熟,这种绕过出版社,直达读者阅读终端的模式,能让作者获得70%的版税,亚马逊则从中抽取相应的佣金。
关于数字出版,这家公司提供的想像还不止于此。《纽约时报》近日的报道称,亚马逊和苹果公司申请了一个关于数字产品二手交易的专利,例如电子书(e-books)、数字音乐(iTunes songs),供用户实现再次销售(resell)。这意味着数字产品将会变得可流通,且有不一样的估值。如今虽然未知细节,而如何保证版权人的权益,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从模式而言,国内的电子书厂商还在寻觅一条可行之路。不过在电子墨水屏上,国内有一家由软银赛富、富士康和中投联合投资的公司奥翼电子,已经研发出更有价格优势的屏——赛伦纸分食元太垄断的市场。屏成本降低的同时,无疑让国内阅读器腾出价格空间。但最后要刺激用户购买,依靠的还是阅读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3团购前瞻性试水:大推“自有品牌” 下一篇:第八届清华大学中国创业者训练营开始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