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高校教育管理”关注哦
广东金融学院 许国动
许国动,广东金融学院副研究员,教务处科长,“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第八批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为教育领导与政策、教师教学发展以及院校发展研究,坚持多元化学科视野,秉承混合方法论思想,持续学习质性研究方法及社会网络分析法,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次问题及衔接。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许国动
对于学术生命而言,而立之年是分界点,而立之前可以因初出牛犊不俱虎的精神,拥有会当凌绝顶豪情壮志,大有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可以获得学术生命的第一次傲人机会与平台。而立又5年,这个时间点又是一个学术生命红线区,走过,将不再年轻,所谓的各种青年学术机会也就挥手告别,甚至最后一次全身心投入学术生命的博士后机会也将难再有。简言之,青春已逝,学术童年是跨越还是继续滞留,将意味着学术生命的延续与否。而立之后又5年的学术生命之危机,敦促我掩卷深思,大有惶惶不可终日之状。今日,始得静思学术生命之路,实为生命之幸。
在学术生命之路上,我有三惑
学理之惑
学科理论是个体学术生命之根,更是学术生命最高旨趣。正是学理之情结所在,学科理论与实践之鸿沟始终存在。学理之博大,任何学术生命之不过沧海一束。正是学理之广袤,才使得我们的探索显其意义和动力所在。作为学术生命之初,我一直在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框架,或者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形成稳定、明确的研究领域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学理功能与追求带来了学术生命之困惑:个体学理框架形成的条件和因素是什么?个体间学理框架的差异及其结果会是什么?学理与实践如何实现对立统一?学理之追求必将寻找学理创新,而创新却面临学野之挑战。
学野之惑
有一种主流认识认为,无论是多元学科理论融合,还是多元学科方法的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已经到了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阶段,这是人文学科领域走向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我的学术生命里,我也一直持续追求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试图通过多学科视野审视学科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然而,跨学科视野不仅面临理论想象力的挑战,而且还要陷入种种共识的困惑之中,这将直接导致学缘之惑。
学缘之惑
在学术生命之中,学缘既有人也有学,人是结识的同道者,而学是学术机遇。学缘的形成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更是阅历和性情带来的缘分。然而,真正有学缘之幸的学者,实属不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在茫茫的、未知的学海之涯中,遇到极其相似的学缘者,何其不易?没有良好的学缘,学术生命将会是居无定所的无根者。
其实,这些困惑都是每一个学术生命面对的,或者生命存在着都有自己的困惑,这实乃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更无须无病呻吟。然而,学术生命之挣扎则是每个学术生命的独特体验,就如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有各自的不幸。
在学术生命之路上,我有三个挣扎
平台之挣扎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平台,学缘之惑需要学科平台的搭建。然而,自己身处无学科支撑的成长环境中,学缘之幸则成了望穿秋水之事。
身份之挣扎
在学术生命之路上,虽然一直有所追求,但自己却是行走在行政岗位上,常常身陷事务琐碎之中而无法自拔。于是,许多自我灵感之火花,都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没有了痕迹。当然,身份之挣扎并非绝对是坏事,毕竟我的专业就是教育管理,而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这也促使我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旨趣之一。凡事都是难以两全,而我只能在身份之挣扎中寻找一种平衡。
状态之挣扎
学术生命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有自身的生存状态。如今,体会更多的是生命不易,需要且行且珍惜。有人说,人旺盛的精力是在而立之年;也有人说,35岁之后,人的学术生命就减弱了。也许,后者是有道理的。如今,面对来自工作、生活、多学科学习的平衡,寻找学术生命之状态,只能处于无休止的挣扎之中。
现代性观点认为,存在者主体性需要整体性与关联性存在。我想,在学术生命之路上,孜孜以求的是学术生命中完整的存在状态,拥有丰富的生命阅历,造就特定的学术生命之路;在学术生命之路上,还要不断建构自身的学理架构,形成内在有序的结构关联性,不断催生学术生命之灵感,沿着这些火花不断地进入到广袤无限的领地探索之中。(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编辑部)
高校教育管理
gxjygl051184446013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