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留学 > 记忆中国难忘母校:以留学经历见证发展的中国(10.13)

记忆中国难忘母校:以留学经历见证发展的中国(10.13)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4-12-12

——“记忆中国难忘母校”座谈会侧记

光明日报驻伦敦记者郭林

一批英国赴华留学生在中秋之际聚集中国使馆教育处,在“记忆中国难忘母校”座谈会上,用普通话共话他们的留学时光和中国记忆。

他们之中,有早在1962年就到中国留学的老前辈,也有刚从中国大学学习归来的后起之秀。流利的汉语,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熟知,显示出他们能够代表成千上万的英国赴华留学生。他们人生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赴华留学帮助他们成为工作中的中坚和骨干,在英国文化委员会、大英图书馆、英国汉语爱好者协会、英中贸易协会、汇丰银行、牛津大学等高校,他们大显身手。

代表大家在会上致辞的童海珍的留学故事就比较有代表性。她1990年至1991年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1995年至1997年又到北京工作。她说,“这都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中国留学期间,我经历和了解了一个新的文化,去了很多地方旅游,在哪里都受到中国人的欢迎。”

童海珍对与会者说:“我20多年前选择学习汉语的时候,没有想到2010年的中国会是那么重要的一个国家。当时父母和朋友对我的选择很惊讶:‘你为什么要学习中文?中国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上中学的时候,在历史、地理、文学等课程和教学大纲里,都没有中国的内容。我15岁那年去香港和中国度假,我当时在香港就想,那边有另外一个很悠久的文化,有很有意思的人们。那是我第一次到国外,但是什么都看不懂,什么都听不懂,心里特别不舒服。我要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童海珍回顾说:“1990年的中国和2010年的中国很不一样,那时候骑自行车的人很多,而现在几乎没有了。那时,一到冬天北京人都要储备大白菜,我在路上能看到堆到两米高的白菜塔,现在这样的景象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非常成功,让老外看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中国。”她坚信,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童海珍回到英国后创办了“筷子俱乐部”,她想给中英两国人提供一个机构,一个机会,学习和交流彼此的文化和国情,探讨各种话题,找到共同点。她介绍说,最初中国会员不太活跃,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会员表现得越来越自信,发言越来越活跃,他们当中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筷子俱乐部现在已在英国各行各业中拥有众多的会员,成为伦敦有名的中英文化交流机构。“今年8月我去贵州做一个交流项目,完成后有人说我是共产党员,我笑了。达到了促进中英交流的目的,我当然感到高兴。”

近年来,到中国留学的英国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有3千多英国人在中国各地的高校留学。如果说童海珍是老一代留学生的缩影的话,那么蒋思哲则可算是年轻一代留学生的代表。蒋思哲的英文名字叫斯图加特·约翰逊,他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本科生,在全世界众多汉语学生中,他拿下了第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特等奖,算得上佼佼者。在留学前辈面前,小伙子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他很高兴来向大家“汇报思想”。

学习了三年中文的蒋思哲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留学,他说母校使他由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知之不多变成了“门内汉”。他在回顾留学中国的时光时说,最兴奋的是留学给了他接触中国的宝贵机会,通过自己的见闻和亲历,他看到了发展的中国背后有着千千万万善良的中国人,他们不仅有享誉世界的美食,还有看世界的眼睛。

谈到留学体会,蒋思哲感言,语言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文化、宗教、历史、哲学、思维方式等好几把锁。在他看来,“英语担当不了全世界文化的载体,用英语作钥匙来开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不够的,还可能造成误解。”他认为,一个英国人要学好中文需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英国打下一定的中国语言基础和中国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是到中国去学习和应用,这就像鸟儿的两个翅膀。他希望“更多的英国人到中国,去寻找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特别与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从中国学成归国的英国留学生在许多领域或功成名就,或崭露头角。“你们利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提升了英国社会对华了解和认识的水平,促进了两国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英关系的发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第三次亚洲会晤暨“留学生在国家建设中的作... 下一篇:驻俄使馆参赞:留俄中国学生素质近年明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