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世纪,工业化、创新和技术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并大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业本身在演变:穿衣吃饭这类基本生产所需的人力减少了。当前,失业或就业不充分的劳动者总数的上升,高技能劳动者供应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到2020年,就业相应从“生产经济”下的“标准化”向“消费经济、服务经济”下的“个性化、多样化”转型。就业组织方,也从“有限数量的公司”到“无限的从业者”转型;从业者,从工业经济下“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转变。年龄结构,95后、00后将成为就业的主力人群,年轻人对于就业的取向将“自由、灵活、创意、体验”,而不仅仅定位于“谋生”。
届时,就业关注点也将会从“充分就业”到“多样、灵活、自主”,是否可以支撑创新创业发展转变。因而,规划制定一定要把握未来就业的方向、趋势。
未来就业发展将有3大趋势
1.平台型就业浮现,自然人成为市场的主体。“平台式就业”已经成为基本就业景观。传统的就业方式下,员工受雇于特定企业,通过企业与市场进行价值交换;而平台方式下,自然人需通过虚拟账号就可以成为平台的服务方,与市场消费者连接,实现个人的市场价值。
2.“创业式就业”成为一种显著的“就业”方式。“互联网+”带来的新经济,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高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年青人创业的首选。淘宝、天猫正成为千万年青人创业的三角地,从而对接超过4亿在线消费者、3万亿大市场。
3.“共享式就业”成为广泛可能。“平台经济”是基础、“共享经济”是实质、“微经济”是土壤。共享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全时雇佣”关系,在使就业方式更加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与岗位。
据《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共享经济领域参与提供服务者约5000万人左右,约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5%。参与共享经济活动总人数已经超过5亿人。滴滴公司为超过1300万司机创造就业机会。以家政行业为例,都是以灵活就业群体为主,全国家政行业大约有65万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500万。
分享经济给富有创造力的个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谋生方式,人们不必依托组织即可供应自己的劳动力和知识技能,使得拥有弹性工作时间的个人和缺乏弹性劳动力的企业、机构均能利益最大化。数字化网络平台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联系成本和签约成本等。
新经济下自主性劳动就业呈现四大特征
未来,高科技互联网公司+海量自主性劳动的就业方式将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摩根大通研究院提出的“劳动型平台”概念和Harris与Krueger 提出的“独立工人”概念,未来就业模式呈:自主性劳动平台的模式。
第一,工作与职业的边界模糊。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职业和工作之间的界限。在传统的就业模式中,职业和工作是不可分割的,在正规部门就业,工作需要获得职业资格的准入与职业身份。
第二,工作与雇佣的分离。但在共享经济下,通过互联网平台,工作和雇佣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并且非雇佣工作成为了共享经济的主要就业形式。从业者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上线运营,并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和工作收入等。在工作中,拥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
第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即时对接。在这种模式下,劳动力不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中搜寻工作,强大的后台技术运算能够使得需求和供给实现即时的点对点对接,从而使平台从业者找工作的成本为零,大幅降低了整个劳动力市场上工作搜寻与工作匹配的交易成本。
第四,无差别的就业机会。从就业的角度看,平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就业者提供了公平的、无差别的就业机会(学历、年龄、性别、是否专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