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河南省郸城县:这个贫困县为啥盛产“大学生村”

河南省郸城县:这个贫困县为啥盛产“大学生村”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8-15

河南郸城县近5年152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80%来自农村

这个贫困县为啥盛产“大学生村”

“今年村里又有6个孩子考上一本……”近日,河南省郸城县李小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伯祥逢人便高兴地说。

10年来,这个仅有1300人的小村子共走出了138名大学生,昔日的“贫困村”逐步变成了“大学生村”“小康村”。

不仅仅是李小楼,还有于寨、刘小集、信寨……郸城县有很多这样的“大学生村”。据统计,该县近5年152名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中,80%来自农村,从农家更是走出了上万名本科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郸城县,发展教育已成为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顶层设计”,每年确定3到4件教育方面的实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重大问题书记、县长亲自研究解决。县政府通过优先教育预算、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近3年,全县用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均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该县制定了教育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近5年来全县累计投入6亿多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52所,规划建设了20所标准化寄宿制小学,为70%以上农村中小学装备了多媒体,新增教师80%以上分配到农村校,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保证了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上好学”。同时,该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就业一名学生,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村经济”的目标。教育已成为全县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群众收入的根本途径。

“越是贫困县,越要优先抓教育。一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基本上就挖掉了这个贫困家庭的穷根子。”郸城县县委书记罗文阁说。

“孩子就在家门口学校上学,不但学得好,而且吃得好、住得好,比在外地借读一年可节省一两万元。”今年暑假,在河北张家口经商的高振伟把两个孩子从张家口转回了老家郸城县石槽一中。

郸城县教体局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全县学校普遍实施汉字工程、高效课堂、高效阅读“三项工程”,乡镇学校之间开展“联盟教研”,并启动了强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郸城一高、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城区学校,发挥人才、管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村学校资源共享,每所学校“一对一”帮扶一所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办学联盟,县教体局进行“捆绑式”考评。一系列措施提振了薄弱学校的“精气神”,农村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群众对身边学校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郸城县第二实验中学结对帮扶汲冢镇四中不到3年,使一所当初只有不到300名在校生的薄弱校生源增加到1100多人,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学生素质同步提升。

郸城县教育迎来大发展,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省职业教育强县、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等荣誉数不胜数;今年高考再创佳绩,一本上线2131人,44名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

令人欣喜的是,成功学子反哺家乡帮“穷亲”如今已经成为郸城县的普遍现象。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博士、人福科技董事长王学海,出资金、出技术,盘活了家乡濒临倒闭的康鑫药业,保障了600多名工人就业;复旦大学毕业生王文一,回到家乡承包流转土地300亩发展创意农业,带领100多名农民勤劳致富;全国残疾人自强标兵王洪生,不仅靠技术实现了自我脱贫,还创办了新潮职专,10年间帮助3000多名农村青年就业……

“教育发展不仅为郸城积蓄了发展后劲,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郸城县县长李全林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90所高校大学生争当“节能王” 下一篇:新动能加快积聚 就业创业稳中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