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大连理工思政课教学改革:将信仰写在思政课上

大连理工思政课教学改革:将信仰写在思政课上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8-15

将信仰写在思政课堂上

——记大工思政课教学改革

8月5日,正值暑假,在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赶在2016级新生进校之前,做好新一轮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暑假必须完成的一场攻坚战。

多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将培养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做责任和使命,用生动的思政课堂教学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作出解答。

“大班上课 小班研讨”

“枯燥”、“没意思”……这是不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学生要么不来、要么不听成了学校思政课的常态。可在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杨慧民的课堂上却是一片火热,这里有“马克思朋友圈”的故事,有原创微信视频……“学生愿意来,来了愿意听。”这是思政课堂的生动写照。

“传统的思政课堂是灌入式教学,达不到教学的目的。”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作为一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经过调研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200人的“大班授课”讲授理论,30人组成的“小班讨论”结合课堂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在这样的研究型教学课堂上,辩论赛、情景剧、知识竞赛、模拟联合国等多种新颖地学习形式牢牢抓住了青年学生的特点,将枯燥的理论研讨“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理论、讲真话、进头脑”的效果。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学生王一迪说:“以往学思政课就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自己迷上了理论学习。”

“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有兴趣”,思政课堂让广大学生抬起了头,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大连理工大学连续6年对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92%的学生对“大班上课 小班讨论”表示满意和喜爱,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案例教学“活”起来

早在1980年,设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美合作中国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首次在国内引进以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管理案例教学法。从中得到启示,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打破传统“原理加例子”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此举成为全国首创。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做文章,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这样评价当时改革的初衷。

“案例教学”不仅单纯学理论,更要教会广大学生学会用理论思考现实问题。《“韩流”来袭:从〈蓝色生死恋〉到〈太阳的后裔〉》《屠呦呦:“非常”诺奖之路》《“双十一”:狂热背后的“互联网+”》……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的鲜活生动案例受到学生们的好评,推动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实现了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学生朱杰说:“这些焦点案例是青年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我们在思考具体问题中学到了理论知识。”

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逐渐形成示范效应。这里诞生了国内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第一本《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研究》、第一套高校“两课”教学案例丛书、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案例”、第一套高校思政课“多媒体教学案例”、第一家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共建共享平台”。

让“红色基因”发挥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亲手创办的新型正规大学,这是该校特有的红色基因。

36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不断探索思政课的新路子新方法,取得了一批成果:两门课入选“国家级精品课”和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政课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洪晓楠教授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魏晓文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等荣誉称号。

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历史命题,大连理工大学党委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办公条件、师资队伍、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和纪念建党95周年上的讲话精神,将党史党情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新学期思政课教育的重点。

“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传承学校办学传统和优势,让‘红色基因’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寒松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高校如何吸引来华留学 顺势应变 下一篇:山东三个“一百”工程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