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红灿灿的证书,印证中国质量的最高荣誉;一个个银闪闪的奖杯,闪耀着中国质量的无上荣光。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凭借“5.5精品工程生产线”,作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唯一获奖企业荣获中国质量奖,用“工匠精神”为“中国工程品质”代言。而这家为“中国工程品质”代言的企业负责人,这位立志做中国制造践行者的“工匠”,就是来自我校机制78级的校友罗世威。
提起中建一局、提起罗世威,建大的师生倍感亲切。多年来,中建一局与我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为中建一局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仅中建一局在职员工中就有建大校友1271人,各企业领导班子以上层次的领军人才近20人,建大为中建一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双方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奋斗的青春
1960年,罗世威出生在大连瓦房店的一户普通人家,那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很匮乏的封闭年代,但罗世威对人生充满理想。他带着父辈们的英雄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凭借努力考入了当时的辽宁建工学院(我校前身)学习。每当回想起大学埋头苦读的情景,罗世威的脸上总会浮现一抹笑容,那些奔波于自习室和图书馆的日子,那些在昏黄的台灯下和同窗因一个问题想破脑袋的往事,都让他既开心又难忘,那些年轻的梦想随着老校区东西两院的景色一起留在了那一代建大人的心中。
1982年,罗世威完成了4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加入中建集团,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做起,大学时代扎实的专业知识让他工作起来游刃有余。他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投身于企业技术革新上,一步一个脚印,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喜爱。在担任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洛阳建筑工程机械厂厂长、高级工程师期间,他主持设计、开发的HZS40混凝土搅拌站是我国第一台生产能力为40立方米/小时的整体移动式混凝土搅拌设备,在我国首次应用大倾角胶带运输机上料技术,能实现二次投料,双掺工艺,全机采用电脑控制,工作性能达到上世纪80年代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他还获得整体移动式混凝土搅拌站、杠杆秤和物料分料装置三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罗世威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坚持走技术革新和科技兴企的道路,重视科技投入与人才培养,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利润,也为中国建筑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难忘的校友情
无论事业取得怎样的成功,罗世威的心中始终惦念着母校。他关心、关注母校发展,积极为母校贡献力量。他常说:“是建大精神培养了我追求卓越的品格,以奉献和创新立足的价值观,以及与人友善的处事原则。人一生的发展要脚踏实地,在继承中创新,在总结中提升,肩负使命,努力奋斗,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迈进。”
2012年,中建一局与我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从人才培养入手,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经过4年的探索与磨砺,双方已从第一期针对性的“商务法务管理班”拓展至涵盖建筑施工管理各个专业为一体的“中建一局”班。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密切合作,在合作培养、工程实践、就业安排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初衷,开辟了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方式。
在我校首届校友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上,罗世威在讲话中说:“今天大会结出的丰硕果实,是建大人回馈母校、提高母校知名度所做出的努力。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紧扣时代的脉搏,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路径,实现各自的理想,为伟大的中国梦添彩。”
从新产品开发部主任、副总工、厂长……一路走到中建一局董事长的位置,变换的是职位,不变的是对于母校的一颗赤子之心。罗世威常常感叹,人生有许多情,有亲情、爱情,也有校友情,亲情给人家的温暖,爱情给人生活的甘甜,校友情则教给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众多情感中,罗世威最难忘的是校友情,校友情始终是他心里的一份牵挂。
每次校友联谊会,虽然公务繁忙,但罗世威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参加。站在崭新的校园里,他努力寻找曾经的记忆,走过“老校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看着拉动“滚滚向前”的雕塑,那口号声、那与母校一起成长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78级校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他们扬起建大的旗帜,母校为他们开启了精彩的人生。
传承“工匠精神”
3月29日,在中国质量奖颁奖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各行各业要向获奖组织和个人学习,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费者满意的知名品牌,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为促进经济“双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骄傲、自豪,成为当晚罗世威心情的写照;感谢、激动,成为他最想要表达的感受;内心深处涌动的是责任、是担当,是想继续引领中国质量前行、当好中国质量标杆的心声。罗世威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说:“中建一局是中国建筑旗下的核心子企业,中国建筑在全球品牌排名第44位,中国工程建设行业每年的营业额有18万亿,在这么大的一个行业中,中建一局作为唯一获奖企业感到非常自豪!这是对我们在科技管理、企业管理、质量管理,尤其是我们首创的‘5.5精品工程生产线’的高度认可,这也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同时,我们也感到,作为‘央企一流、行业排头’责任的重大,我们要把责任继续扛下去,要倍加珍惜这次获得的荣誉。”
在谈到如何理解“工匠精神”时,罗世威介绍,中建一局从1953年成立到现在,63年来一直坚守着“工匠精神”,把它融入到中建一局的企业管理体系中。从产品实物质量和生产产品的过程来体现“工匠精神”,不管工程项目分布多广,都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北京长安街上26座建筑都是中建一局的作品,还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水立方”以及以“水立方”为代表的8座奥运场馆、中央电视台新台址、中国在建第一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这些全国各地的地标性建筑都体现了“工匠精神”。中建一局在国外的建筑作品同样体现出了中国质量的“工匠精神”,比如企业用“逆作法施工”,改写了彼得堡建造史的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让彼得堡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欧洲古城有了地下空间,这座建筑让欧洲人叹为观止,获得了中国在欧洲的第一个境外“鲁班奖”。
面对满载的荣誉,罗世威说:“我们要不断向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向社会奉献出精品,坚持中国建筑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超越发展、绿色发展,将企业发展推向新阶段,为‘中国工程品质’代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河北将支持有条件的民族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 下一篇:宣城市2016年4月自学考试考前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