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地方 > 昆明理工大学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让出后勤市场

昆明理工大学为了实现精准扶贫,让出后勤市场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3-30

本报讯 近日,10吨绿色无公害蔬菜拉进了昆明理工大学校园,并走上师生的餐桌。这10吨新鲜蔬菜的背后,是599户农村贫困户奔向小康的希望,也标志着该校对宣威市羊场镇实施扶贫攻坚的产业帮扶举措得到了有力推进。

2015年11月,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昆明理工大学对口帮扶滇东北宣威市羊场镇的茨营、普瓦、兔场3个行政村,让599户贫困户近2000名村民摘掉“穷帽”。

经过深入调研,昆明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发现,这里属于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最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因此,学校决定,结合大学的智力和人才优势,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在当地发展种植养殖业,开放学校部分后勤服务市场,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及部分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快速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昆明理工大学扶贫工作队带领村民成立若干专业合作社,村民个人则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到专业合作社。在学校和当地农科部门的具体指导下,专业合作社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和营销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在镇层面成立合作联社,代表各专业合作社履行市场主体职权,统筹各专业合作社的工作。

在茨营村“共盈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的连片土地已达到150亩,其中30亩为连体大棚,大棚和敞种的蔬菜现都已进入成熟期。3个村已建起450亩种植基地。土地改良和建设大棚的资金如何解决?“每户村民向信用社贷款5万元,其余由学校筹集支持。”昆明理工大学茨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智介绍说。

60岁的宋德仕是茨营村的特困户,一家六口就靠女婿一人在外打工补贴家用。年老体弱的宋德仕老两口儿,每年仅靠在自家一亩多薄地上种点苞谷、洋芋,换点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着实捉襟见肘。加入专业合作社后,宋德仕也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虽然劳动不算繁重,但也让他每天有了60元的收入。

茨营村总支书、村委会主任瞿广云说,过去由于气候和土地的原因,村民每年也就收一茬苞谷、洋芋,挣不到几个钱,“现在运用农业科技种植蔬菜,一年里起码可收三至四茬,销路还不用愁,农民收入翻个个儿是没有问题了”。

昆明理工大学有4万多名在校学生,加上教职工,全校每天消耗的蔬菜高达6吨。2015年,学校后勤用于购买蔬菜的经费达450万元。学校后勤保卫处副处长路润凯说,现在学校让出这块市场,全部收购羊场镇3个村的蔬菜,下一步还将收购禽蛋和油。

昆明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说,让出学校部分后勤市场收购扶贫点蔬菜只是起到“兜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扶贫工作将不断增强当地的“造血”机能,增强村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如果将来当地的农副产品找到更好的市场,学校也会毫不犹豫地让出,一切只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现在,3个村的蔬菜种植已实现丰收,禽类养殖和榨油厂项目也正在全力推进中。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因为昆明理工大新的精准扶贫模式,正孕育着脱贫的新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6年甘肃倾力投入助城乡教育“齐步走... 下一篇:身边的“最美宁大人”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