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复旦大学:中外教授同上一门通识课

复旦大学:中外教授同上一门通识课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3-29

金光耀教授和Fred教授在学生提问前加入了两人互问的环节,而他们则分别从中国和欧洲两个视角介绍同时期发生在中西方国家的事件——

学过中国史,学过欧洲史,却不曾在一节课上同时学习这两部分内容;上过中文课,上过英语课,却很少能在一门课上遇到中欧两位学者;知道1968年,知道各种历史运动,却不了解中欧之间这些类似事件有何共通和不同之处……而在复旦大学“中国和欧洲历史视野下的社会运动”这门课中,上述一切都会发生。

“这门课可以算是聊天‘聊’来的。”课程主讲、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说。原来,去年上半年的时候,几个教授聚会,在座的Fred(弗雷德)教授是欧洲学生运动的参与者,而金光耀是中国社会运动的经历者。一番深入地探究后,他们发现如果把中欧对话开发成一门课程会很有现实意义。一拍即合,他们共同准备了这门通识教育课程。

在上课过程中,金光耀和Fred十分注重对课程的完善。备课过程中,他们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多次修改和完善多媒体课件,注重课程连贯性的同时强调了对知识的补充,优化了课程设计。上了四五节课以后,他们发现,两人之间的对话互动不够。于是,在之后的课堂上,他们在学生提问前加入了两人互问的环节,而他们则分别从中国和欧洲两个视角介绍同时期发生在中西方国家的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展开思考并提出问题。课后,他们还会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有更加切身的感受。

这门课最大的特点在于中英双语教学以及中外文化的对话交流,两位教师分别以中文和英文授课,课堂讨论则使用英语。开始时,有些学生感到一些障碍,但克服之后听课就成了很有趣味的一件事儿了。

和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一样,这门课的目的在于传授给学生一种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课上,两位老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鼓励他们学会思考、分析比较。

在对话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比较,即从资料本身出发,习得更加客观的求学态度。金光耀教授认为,学生在修了这门课后,学会多角度多维度地认知世界。

另外,除了在对话中学会比较外,学生也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一些研究方法。上课过程中,两位老师会分享各家之言,也会给出真实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从不强调标准答案,两人之间也会保留不同见解。

两位教师想传达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认识也会不断进步,因此不要迷信于当前的任何认识。从历史的过程来看也是一样,后人看前人比较容易看出错误,但也要理解当时的人所作的决定,要学会批判性地接受,要明白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

“以前在做关于经济史的研究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现在学会关注史料,从史料中获得学习的灵感。”选了该课的经济系的学生吕森说道。

碰撞中出新火花,交流中孕育新视角,通过中西文化的对话,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历史和社会问题,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高考热评:高考不管谁命题 关键在于接地气 下一篇:耶鲁大学校长北大演讲:情商对人的发展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