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培养和尊重创新人才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如何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创新驱动战略,培养高级能人才?如何为高校毕业生打通就业通道?民办职业教育是否应实施分类管理?……围绕这些教育热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焦点1:大学生就业
探索毕业生户籍自由迁徙
据统计,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65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深刻。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冬萍在调研中发现,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初次就业率约为70%。
如何为大学生“就业难”解困?范冬萍建议,构建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的共享共赢机制,设立“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发展基金”。“就是说,允许大学生以创业者身份进入中小微企业就业,并视同大学生创业,从而使接收企业可以享受大学生创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我觉得在当前人才短缺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背景下,应首先解决大学毕业生户籍自由迁徙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建议,除了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可实施大学毕业生户籍自由迁徙。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微企业一方面缺少大学生,一方面大学生又受到户口的限制,因为正式户口承载着很多的福利在里面。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大学生是不愿意到基层去的。”罗伟其说。
焦点2:职业教育
为外来工提供自选式网络课程
大学生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如何快速适应和融入企业的发展?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活力?“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尤为重要。”多位代表均提到了这一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南东今年专门提交了《关于建立公共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议》。“有统计显示,当前真正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制,系统化地展开培训工作的企业不到10%,尤其是深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课程及讲师十分缺乏。”
汪南东建议,在全国各省、市、县地区建立独立的、提供公共职业培训的事业机构,费用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整合现有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功能,以增强企业员工及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认为,应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异地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
她提出,政府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职业岗位供需信息与职业培训项目供给有效衔接的信息发布制度,让异地务工人员在求职过程中不但能获得职业需求信息,还能获得职业培训供给信息,同时构建涵盖社区、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的培训网络,提供多层次的培训课程和培训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为异地务工人员提供自选式的优质网络课程。
焦点3:民办教育
建立民办教育风险防范机制
“现实中民办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一样,在法律法规上存在合理回报的界定不够明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说,《民办教育促进法》提出教育是公益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但一项调查表明,只有10%的投资办教育的机构或个人是出于公益性目的的,90%则希望有营利回报。
“我们一方面要追求教育公平,另一方面也要放开民办教育作为产业的需要。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条款进行审议。”周天鸿认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后,则能解决目前在税收政策、法人登记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制度设计不统一、相互不衔接等问题。
而在罗伟其看来,对于民办教育,“我们应该算大账而不是小账。”罗伟其说,由于民办学校办学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与公办学校一致,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都为国家培养人才。“政府不能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对立起来,不能裹足不前,而是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建立防范风险机制,让学生在民办、公办学校都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罗伟其还透露,作为民办教育大省,广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着力支持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广东省全省用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财政资金达5.5亿元。“广东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为求学者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