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王康委员:我国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亟待重构

王康委员:我国高等学校“评价体系”亟待重构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3-14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点和要点,不是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也不是让更多的专科学校变成本科学校,不是要低水平地制造更多的硕士点、博士点,发表更多的所谓“论文”,而是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改革创新的能力,提升高等教育引领和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据调查,目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现行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和评价要素过于传统、单一和粗放,并严重脱离于实践、滞后于发展。当前,我国衡量一所高校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仍然是考察其占地面积的数量、建筑面积的数量、在校师生的数量、教授讲师的数量、重点学科的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获奖成果的数量及其影响因子的高低,而不是高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即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现、发明的相关率,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吻合率,高校的人才培养与雇主需要的适应率,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率、高校的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有效率,等等。

王康表示,鉴于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以全球的视野和竞争的需要来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制约我国高校科学发展的种种弊端,重构我国高等学校的“评价体系”。 

他建议:第一,引导高校树立“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理念。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而社会事项丰富多彩,各行各业色彩斑斓。行分千种,业以万计。高端有高端的需要,中端有中端的诉求,低端有低端的市场。发展需求的千姿万态,呼唤不同的高校走“分层次定位”“分类型发展”的服务道路。然而,由于“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意识淡薄,加之受传统、单一评价方式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北大”“清华”作为自己学习、追赶的目标。这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的“千校一面”“趋同发展”,而且也扰乱了不同高校的不同使命。使得本该去追求世界一流、引领全国发展的高校(例如,“985”、“211”)不去对位尽责;本该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校(地方属高校)又俯不下身子,扎不进本土;本该为行业发展服务的高校(行业属高校)则走不进行业,难融入发展……结果是该高的高不上去,该低的低不下来;该引领的落后于潮头,该支撑的跟不上发展。可见,“分类定位”“差异发展”的意识淡薄,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教育部加大工作力度,引导中国高校树立“分类定位”的特色发展的理念。 

第二,探索建立“分类评价、对位考核”的机制。目前,我国对高校的优劣考察与评价,还停留在将不同类型的高校简单地放在一起,进行部分要素的综合数量评价上。因此,难以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科学的评价。由于不同类型的高校(例如,“追求世界一流的高校”与“为县(区)服务的高校”),在发展的目标、所欲解决的问题及其着力点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只有按照分类评价、分层要求的原则,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依据差异化的服务类别来对不同的高校实施分类评价。例如,将“追求世界一流的高校(985高校)、追求国内一流的高校(211高校)、为省(区)服务的高校、为行业服务的高校、为产(事)业服务的高校、为市(州)服务的高校、为县(区)服务的高校”……等等,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别,并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来开展评价,才能在杜绝不公的同时,引导我国的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在评价一所高校的优劣时,不仅要看它的发展定位是否科学,而且要看它对位工作做得如何?看它“定位”与“对位”的吻合率如何?所谓“对位”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和努力,其“实际水平”与“发展定位”之间的吻合程度。例如,现有的专业支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科研项目的来源,科技成果的去向、毕业生的就业与薪酬,受雇主的欢迎程度……等指标,与其原有“定位”的吻合程度。这个吻合程度的浮动空间可以是0%—100%。一般说来,“对位”与“定位”的吻合率越高的学校(或学科、专业),其办学的水平也就越好。建议逐步探索建立并公布中国各高校“发展定位”与“实际对位”的吻合率的排行榜。让全社会都能够了解我国近3000所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实际对位”情况。 

第三,逐步加大对高校贡献率的考察与权重。在我国现行的高校评价系统中,由于忽视和淡化了对高校贡献力(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考察,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工作重点和发力方向等方面都出现了偏差,不少高校的各种数据都很好看,但就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不能引领产业(事业)发展,就是培养不出支撑行业升级换代的急需人才。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大“贡献率”在高校评价系统的比例与权重。 

第四,出台“绩效考评、奖优惩劣”的政策。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只是倡导了高校要有自己的发展定位,而忽视了对定位推进工作的督促和检查,致使不少高校虽然制定了“发展定位”,但这个“定位”大多只是写在文件上,出现在汇报里,至于如何落实、何时落实到位,却鲜有人问津。因此,时至今日,“211工程”学校已建设了24年,“985工程”高校也已建设了17年,但哪一所高校拟何时实现建设目标(在哪些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或拟解决哪些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却没有明确的说法和具体的时间要求;如果干得好,将给予什么奖励?完不成建设任务,又将给予什么样的处罚?……这些问题都未落小、落细、落实、落地。正负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211工程”和“985工程”变成了一些高校沽名钓誉的工具,也使得一些理应完成国家重大使命,并依靠国家巨大投入而只完成了部分建设任务的高校,却凭借着一些成绩在地方本科高校、在高职高专院校面前耀武扬威,甚至与许多弱小的学校争资源。为此,建议政府和高校要在注意“抓定位”的同时,强力地“促对位”,并根据定位与对位的吻合率来行奖惩。进而建立起一套“奖优惩劣,赏罚分明”“进入与退出”并行的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只重名誉、缺乏实干、不能完成既定任务的高校,除了撤销其名誉、停拨专项建设经费外,还应给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以必要的问责。 

总之,只有以改革的姿态,务实的精神,来重构我国高校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彰显优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6贵州中考报名时间:3月9日至3月... 下一篇:王康委员:需要懂教育规律才能成为一个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