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高端小语种人才匮乏 “多语种+”人才培养需辟新途径

高端小语种人才匮乏 “多语种+”人才培养需辟新途径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3-02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提速,破解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匮乏,已成当务之急。

高端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并不容易。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国内多所高校都遇到过这样的窘境:大学承担着巨大的人才培养成本,但是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小语种人才,却因各种原因而“中途改道”或流失。

从今年9月开始,上外全新打造的卓越学院将迎来首届新生。探索多语种人才的全新培养试验,完全弹性学制、中外联合培养……上外的目标很明确:为这批具有专业特长和学科潜质的学生度身打造“战略培养制度”,让他们尽快成为外语精英人才或专业领域精英人才。

未来卓越国际化人才:“多语种+”是趋势

进入上外卓越学院的学生,基本都将接受英语以及第二门外语的学习,成为多语种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介绍,上外当前正在推进“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其中,“多语种”指的是学生要至少精通两门以上第二语言,具有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则意味着互通互联,要求学生在多语种的基础上,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成为在某一领域的专精人才。

上外卓越学院录取的学生占同届本科生的5%,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极具个性特征。由于该学院每个学生选学的小语种不尽相同,相关语言专业在上外相应的语言学类专业完成,所以在一个只有20人规模的班级里,学生们都有专属自己的课程表和学习计划。

曹德明直言,上外在开设卓越学院方面的探索,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该校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转型。他介绍说,建国后,我国外语高等教育可以从培养俄语单语种人才算起,上世纪50-70年代,国内的外国语院校纷纷开设英语、俄语、德语等外语专业的教学。上外最早单纯培养俄语人才,后来开始培养多个语种的高层次外语人才。到改革开放后,单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外语类院校于是开始探索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到上世纪90年代,包括外语专业型、专业+外语型等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受到欢迎。但进入本世纪后,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基于“多语种+”的区域国别通才以及专业领域精英越来越成为国家急需。

上外卓越学院多语种高级翻译实验班今年的20个招生计划,已通过面向全国16所外国语学校招生的保送生考试完成。

“要顺利完成卓越学院的课程,学生从入门开始就须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最好同时在一门小语种上有基础。”按照上外相关负责人的看法,要达到这样的招生要求,从目前高中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外国语中学显然是首选。

培养多语种人才,高校渴望获更多政策支持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今年年初,上外明确提出,未来3年内再增加10门非通用语种专业或课程。很明显,在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源头上,大学考虑“做加法”。

可另一头,发生在这所学校的一件小事也令人深思:去年,上外俄语系乌克兰语专业两位本科生毕业后本来打算去基辅留学深造,但碍于当时乌克兰的紧张局势,两位学生的留学申请中途被迫停止,最后只好前往俄罗斯留学。

知情的老师感慨“实在太可惜”。乌克兰语培养的学生人数极少,好不容易有个把有留学、研究意向的,后来还是转道了。

如何让更多学术苗子按照预设的人才培养轨道,尽早进入相关行业和领域、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谈及这一话题,姜智彬直言,培养多语种人才,高校渴望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通过优化课程,在实行弹性学制的基础上,适当缩短修业年限。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输送到各类国际组织的人才严重缺乏,分析其中原因,有时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关。目前,不少国际组织人才一般录用的年龄要求在30岁上下,除了外语要求高,还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而我国高校培养的博士一般情况下毕业就27岁多了。

在上外卓越学院,最优秀的学生有望用7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较传统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生培养时间要短2年左右。这些时间如何“省”下来? 姜智彬说,以今年已经完成招生计划的多语种高级翻译实验班为例,通过保送生选拔后,学生开始大学学习的时间提早半年。目前,上外已经为这批保送生布置了阅读专业书单、慕课学习、撰写读书笔记等。待这批学生今年秋季入学后,成绩优异者3年后可修完本科学分,继而再通过上外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完成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上外新推卓越学院 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 下一篇:2016广州小升初:民校小升初招生指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