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名叫“陈伟”的网友在微信公众号“陈伟时刻”中发布的文章《江苏女教师监考中去世,中学生平静做题——冷血无知的考试机器何以造就?》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屏,转发者多为教师,我懂他们的心痛。
相信转发这篇文章的老师们,都从中看到了自己学生的影子,更会“物伤其类”地联想到,如果是自己突发急症,会不会同样命陨?学生是老师最好的作品,可是老师心里也有挥洒不去的隐忧:他们怕被没有感恩之心的学生伤害,他们害怕寒心。
很快,事件又随着“澎湃新闻”的跟进而发生逆转:当时吴萍老师坐在教室最后面,所有学生背对该教师,考试结束后学生一发现异样就通知了隔壁班上的老师;吴老师的丈夫周先生也认为,悲剧的原因在于“校园里学生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的“逆转”,比让我们认为孩子更在乎考试成绩而不顾及老师的生死让人安慰。
可是,大恸之后,余哀犹在,对于教育的深刻反思在任何时候都显得可贵,它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并非只就事而论,而是很多人都因此而激活了记忆。 在对应试教育方式的“声讨”中,很难分清谁是施害的一方,谁是受害的一方?失去生命的老师,失去活泼泼天性的孩子,还是眼睁睁看着孩子受着这样教育的家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又能截然分开吗?
我想起了去年我省某著名高中的一位“成功”学生的家长在网络上传播的一封信。信中,这位家长用了很多笔墨谈儿子的聪明毅力,大谈父母的育儿经……却丝毫不谈学校和老师的奉献。看到这封信的老师对校长说:校长啊,面对这样的学生家长,我都怀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我们虽不要回报,却也希望真心付出能换来真心对待,如若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都是这样无视老师的付出,还不如回家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这位校长后来在开学典礼上对全校学生讲了这件事情。他说:“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往往舍小家顾大家,用陪伴自己孩子和亲人的时间与精力陪伴着大家成长,使你们与同龄人相比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遇到这样的老师,你们是幸运的;我们的同学以自己的坦诚、无私、智慧帮助同伴共同成长,碰到这样的同学,你们是幸运的。是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我们理应比别人更能体会到环境的重要、平台的重要、合作的重要、团队的重要,更何况常怀感恩之心,方能受人尊重并走得更远。”
我很敬佩这位校长的这番话,这不是说教,更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鸣不平,而是教学生做人。我们常说,育人比教书更难,因为育人更需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
想必也有很多老师有感觉:学生对老师们的学识、人品其实是有公正认识的。学生的心灵也是敏锐的,身教胜于言传,育人有时候不在于要以怎样的形式,就在润物细无声之中。我相信,一位好父母或好老师一定会用行动告诉孩子:分数不是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健全的人格和好的品行比成绩更重要。
不要低估孩子的“热血”。在许多年之后,再回首自己的学生时代,其实,我们都是 “陈伟”——赞美“天真、野性、活力”的天性,鄙视冷漠、自私和精致的利己主义,为记忆中那些有“侠义精神”的同学温暖……我们应该勇敢地把内心的价值判断作为现实的标准来影响我们的孩子,而不是在现实中软弱迷失,最后把模糊的影子投射到孩子身上,遮住他们的阳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