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下午,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一百周年纪念暨上海市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开幕式活动在上海科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办。回首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本杂志哺育了一代学术大咖。
上世纪40年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用A、B、C分别指代美国(America)的《科学》(Science)、英国(Britain)的《自然》(Nature)以及中国(China)的《科学》,前两本科学刊物大家都很熟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李约瑟将三者放在一起比较,《科学》杂志在当时的声望可见一斑。
《科学》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创刊最早、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期刊。她为我们熟悉的竺可桢、李四光、茅以升等大咖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展示交流的平台。
她的诞生
1914年的夏天,一战爆发的前夜,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几个中国学生聚集在大同俱乐部的廊檐下闲谈,世界风云变幻,在国外的同学能够为祖国做一些什么事呢?有同学指出,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为什么不能办一本杂志来向苦难的中国介绍科学呢?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
热情一发不可收,一份《科学月刊缘起》很快便草拟好了。今试执途人而问以欧、美各邦声名文物之盛何由致乎?答者不待再思,必曰此食科学之赐也诚不知其力之不副,则相约为科学杂志之作,月刊一册以饷国人。专以阐发科学精义及其效用为主,而一切政治玄谈之作勿得阑入焉。
参与签名的几个同学即是科学社(后改称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胡达( 后改名胡明复) 、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 杏佛) 、任鸿隽。他们亲身参与《科学》的编辑工作。
1914年科学社社员合影。前排:左二周仁,左三任鸿隽,左五赵元任,左六杨杏佛;中排:左二秉志,左三胡明复,左四金邦正;后排:左二过探先。
1914年6月,《科学》月刊开始筹备工作。整个夏天,他们夜以继日地选稿、写作、编辑。环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将用以印刷的经费和文稿带回祖国,交给了商务印书馆。1915年1月,《科学》月刊第一期在上海出版发行。
《科学》杂志创刊号
发刊词中振聋发聩地呐喊:科学是与民权并列的国家强盛所必须的两条平行线之一。这一声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比《新青年》杂志还早了8个月。
当时的《科学》分为通论、物质科学及其应用、自然科学及其应用、历史传记、杂俎,还包括了一些美术、音乐方面的内容。
她的学术大咖股东
中国科学社本为一家股份制公司。1915年10月25日,改组为纯学术社团,据当时的会计报告记载,至此为止,中国科学社共有股东77人。
中国科学社的这些股东大多是彪炳史册的人物,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大,要知道他们当时还都相当年轻。其中有9人在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们分别是数学的姜立夫,物理学的饶毓泰,动物学的秉志,植物学的钱崇澍、胡先、戴芳澜,工程方面的周仁, 语言学的赵元任与古文学的胡适。
其他赫赫有名者有任鸿隽、杨铨、过探先、胡明复、金邦正、钱天鹤、朱少屏、邹树文、邹秉文、孙学悟、李身、胡刚复、程瀛章、薛桂轮、罗英、吕彦直、梅光迪、唐钺、杨孝述、孙洪芬、孙昌克、章元善、陈延寿( 即陈伯庄) 、郑华等。
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之一任鸿隽,为《科学》付出毕生心血
相较近代中国成千上万的留美学生,这个群体成材率之高可谓罕见。他们成才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中国科学社作为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不可忽视。
她令科学等价于SCIENCE
据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辞源》,科学一词的解释是以一定之对象为研究之范围,而于其间求统一确实之知识者,谓之科学。
究竟什么是科学?
康有为编录的《日本书目志》收入了《科学入门》与《科学之原理》,梁启超、严复、蔡元培、鲁迅亦使用过科学一词与格致并存。
及至中国科学社的《科学》,尽管没有给出明确定义,但他们对于科学的理解是基于意义对等的英语science,故而取了Science Society of China的英文社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洪业认为:科学一词在中国的规范化、普及化,即始于《科学》月刊。
她率先谈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使用横版
关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任鸿隽等人都有文章表述。《科学》中的通论这一栏目就是专门谈科学精神的栏目,这在当时的科学类期刊中是不多见的,更是早于《新青年》。
说到《科学》对后世影响最显而易见的一点便是其率先使用横排版式。很难想象数学公式用竖排板式如何看的明白。
从第1期开始,《科学》即推行横排版式与新式标点,本杂志印法,旁行上左,兼用西文句读点乙,以便插写算术物理化学诸方程公式。这种创新遭到了一些守旧文人的非议,斥之为好新无谓之举。
因此《科学》编辑部邀请康奈尔大学农科学生、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在1916年的第2卷第1期上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直言:
今世界文明国之文字皆有一定之符号,以补文字之不足。独吾汉文至今无规定之文字符号耳文字非有符号为之助不能收普及之效。
即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提倡白话革命的《新青年》,在创刊后也一直是竖排版面,前三卷甚至像古文一样只作句读圈点。
统一科学名词
中国科学社创办初期即成立了名词讨论会,规范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名词。我们现在用的许多科学名词都源于当年《科学》杂志的首次使用,比如大家熟悉的电视一词,以及化学元素的中文命名。
来重温一下元素周期表,元素命名原则蕴含着多大的智慧
发明大王爱迪生曾为她题词
中国科学社作为由学生发起的组织,需要寻求社会的支持。1916年1月发刊的《科学》第二卷第一期上有多位名人题词奖勉。
这其中也包括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写道衷心地祝贺你与你的同仁在你们选择的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并预祝你们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上永远繁荣滋长。
此外还出现了伍廷芳、唐绍仪、黄炎培、沈恩孚等的词句。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也步入题词行列。其题词登载在《科学》第三卷第1期。同期还有黎元洪大总统和前农商总长张春的勉励。
蔡元培的题词如下:
民之初生有神话而已,进而有宗教, 又进而有哲学,是谓学之始。学有二道:曰沉思,曰实验。哲学之始,沉思多于实验,虽有形之物,亦资以悬想定之。及实验之法既备,凡自然现象皆分别钩稽成为系统之,而哲学之领土半为所占,是为科学之始。至于今日,则精神界之现象亦得以研究,物质之道腮理之,而建设为科学,如心理学。是而实验教育学、实验美学亦遂缘是而发生,有成立科学之希望。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
蔡元培是特社员
蔡元培不仅为《科学》题词,更是中国科学社的首位特社员。
何为特社员?
根据1915年10月25日通过的中国科学社总章第五条规定,凡本社社员有科学上特别成绩,经董事会或社员二十人之连署之提出, 得常年会到会社员之过半数之选决者,为本社特社员。
按此规定,蔡元培当选为特社员有一些勉强,因为他在科学上并没有特别成绩,他不是科学家。
如果从蔡对科学之提倡与对中国科学社的赞助来说,与伍廷芳等人一起成为赞助社员倒是名正言顺。但是赞助社员是给予那些对中国科学社有一定赞助的社外人士的,而蔡是社员, 因此成为特社员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因而,蔡元培不仅是中国科学社的一员,而且是地位有些特殊的一员,要为中国科学社的发展壮大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
胡适曾是她的编辑
胡适并不在创办科学社的9人之列,然而不少人都把胡适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发起者之一。
前文已述,胡适曾为《科学》题词。除此以外,1920年前后,胡适还担任过《科学》的编辑;193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科学社的许多重要活动都有他的身影。1929年1月,胡适成为科学社社歌的作词者。他这样写道:
我们不崇拜自然,他是个刁钻古怪。我们要捶他煮他,要使他听我们指派。我们叫电气推车,我们叫以太通信,把自然的秘密揭开,好叫他来服事我们人。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不怕他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词写得很霸气啊,毕竟胡适先生曾是农学院学生,对科学有着穷根究底的态度,这与他注重实证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首歌的作曲则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赵元任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先驱。我们比较熟悉的音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和《厦门大学校歌》皆出自他手。
他们与她共成长
在《科学》杂志的周围,有一些科学家与之共成长。中国科学界的老一辈科学家,如竺可桢、李四光、茅以升等都曾是中国科学社的社员。
竺可桢始终是中国科学社的重要骨干,为其事业发展出谋划策。1927-1930年间,竺可桢还曾出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他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奠定了他在中国地理学、气象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科学》也曾为华罗庚打开一扇通往理想的大门,他的成名作论文就是发表在《科学》上。作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华罗庚研究出华氏定理等理论与《科学》对他的启蒙不无关系。
100年中,《科学》历经两度停刊,两度复刊,其定位也由综合性的学术期刊转为科普性刊物向我国已经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包括正在或已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综合地介绍现代科学的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提高现代科学的素养。
百年《科学》是中国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她始终以阐述好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式为己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科学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校园要有宽容涂鸦的肚量 下一篇:睁大双眼,盘点发生在你我身边的花样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