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人才 >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1-12

【编者按】青年科学家群体是一所高校的未来,在他们的履历上,常常会出现杰青、优青等诸如此类高冷的名称。究竟什么是杰青?成为杰青的都是些什么人?如何才能成为杰青?本期记者眼将加入考据流和数据流的流行前线,带你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究竟什么是杰青?

杰青是什么?在高校这个圈子里,杰青既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简称,也是该基金获资助者的代称。它虽不是前些年曾经一度风靡各地的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但它的评选却更加苛刻。每年都有大量优秀人才申报,但往往十不存一。在2014年,全国申报量是2032人,最终只有198人成功,通过率为9.7%。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1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研队伍人才老化、青黄不接问题相当严重,而且人才引进也很困难。经多方共同努力,1994年3月初,国务院划拨专款建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宗旨是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当年,49位青年学者获得了该基金每人80万元的资助。

两年后,华南理工大学出现了第一个杰青瞿金平,基金的资助让他得以在国内继续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他说:基金的资助是雪中送炭,没有当时的雪中送炭就没有后来的锦上添花。

这个基金设立至今已达22年,距离华南理工大学首次获得也已经20年,资助规模增长到了现在每年200人左右,2015年资助额度开始由200万元调整到400万元(数学和管理学280万元)。时光荏苒,杰青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获得杰青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基金的金额上,还意味着申请者的学术水平得到同行的承认。

作为中国目前除院士之外评审标准最高、程序最严格、社会认可度最高的人才计划,杰青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堪称国家基础研究的梦之队。这么多年来,杰青获得者中,已经有142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事实证明,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青年人才将来都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两院院士的有力人选。

杰青都是些什么人?

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个杰青瞿金平的成长经历,再一次印证了这个事实。

1996年,华南理工大学的瞿金平获得杰青资助,成为当年获得资助的83人中的一个,时年39岁。两年后的1998年,他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15年后的2011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2

瞿金平院士是华南理工大学首位杰青

截止到2015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拥有过33位杰青,其中引进8位,调走3位(2位和学校仍保持工作关系),现在实际拥有32位杰青,约占广东省杰青总数的1/5,他们都拥有博士学位。

很有意思的是,杰青设立的初衷是吸引海外留学青年学者归国效力,但杰青的主力是国产。瞿金平院士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也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期间取得,没有任何国外留学和工作经历。根据国家基金委对前20年全国3004位杰青的统计,高达76.28%的人在国内戴上博士帽。

具体到华南理工大学,根据百度百科等公开资料分析得知,他们当中有7人在日本(2人)、美国(2人)、英国、新加坡和香港获得了博士学位, 7人没有任何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18人通过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形式在国(境)外学习工作过。可以说,高达78.2%的杰青是土生土长的博士,仅有21.8%的人是洋博士,和全国情况大体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70后群体都有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经历。

从年龄来看,华南理工大学获得杰青的平均年龄是41.4岁(按33人计算),和全国情况大致持平(2014年198人的平均年龄为41.89,2013年为41.78)。50年代出生的杰青有6人,60年代出生的有18人,70年代出生的有8人,暂时尚没有80年代出生的杰青。目前,年龄最小的杰青是1979年出生的黄飞教授,2011年他入选杰青时,时年32岁。根据申报杰青年龄不超过45岁的规定,今后70后将是杰青的主力,80后也将会崭露头角。

从学院来看,全校25个学院中,10个学院拥有杰青。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13名杰青,位居榜首;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5名杰青,位居亚军;机械与汽车工业学院、自动化学院各拥有3名,位居第三。这四所学院拥有全校杰青总数的65.6%(基数按照32人计算)。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3

从学科来看,华南理工大学的杰青分布在7个学部15个学科里面。学部前三甲分别是化学(12人)、工程与材料(9人)、信息(5人);学科前三甲分别是高分子化学(8人)、化工(3人)、自动化(3人)。在这些学科中,2008获选杰青的张卫国显得引人瞩目,因为他申报的学科是管理科学与工程。而在我们的印象中,管理更多的是与社会人文学科比较近,离自然科学比较远。

从性别上看,全国范围内 杰青里面只有不足10%是女性,基本还是男性牛人的天下。在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入选的杰青吴水珠,环境学院引进的杰青林璋是女性,占全部人数的6%。吴水珠认为,这和长期以来的社会分工有关,在这个年龄段,女性会更多地考虑家庭,承担生育哺育的责任。

怎么样成为杰青?

杰青这么牛,怎么才能成为其中一员呢?作为管理领域的杰青,张卫国认为,这有赖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术道路的专一、求真务实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坚持。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4

第五届化学工程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上院士介绍成长经验

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化学工程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一般认为方向对将来成为杰青很重要,一定要尽早选好方向。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在国外比较忌讳学生和老师的研究方向雷同,但完全脱离原有的研究基础、另辟蹊径也不太现实。2015年获得资助的秦安军表示,可以在大方向里找到有特色的小方向。

张卫国指出,根据近几年管理学部杰青获得者的情况, 35岁左右就应该取得比较突出的成果和业绩,科研方向基本形成;40岁左右就应该取得突出的成果和业绩,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较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成为国家优青或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其研究方向上有优势和知名度,在相关学科领域学术活动中比较活跃, 科研方向比较稳定。

同时,方向不能过于单一。最好要有2至3个比较稳定的方向,因为研究过程中,长期单一方向研究容易出现瓶颈,甚至找不到方向,这时可以暂时转移方向,交替进行。清华大学李亚栋院士表示:年轻人不能太专一,45岁是一个分界线,在这之前哪里能出文章,就要往哪里走,在这之后就需要专注一个领域。40岁之前from paper to paper,其实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就学校层面来讲,基金委工作人员呼吁各学校和青年学者重视杰青的申报工作,增加申报数量,从而提高答辩人数。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在做分母,就放弃申报优青、杰青,其实申报成功者都有多次申报的经历。这一点可能尤其值得华南理工大学警惕,从2013年到2014年,杰青申报量由1978人增长到2032人,增长率为2.73%,而华南理工同期却是下降。

申报量下降,可能和过程的繁琐有关。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同历年杰青基金获得者代表座谈交流时指出:一些科研工作者之前曾经告诉我,为了申请项目支持,他们每天的工作几乎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走进青年科学大咖的世界 走进华南理工大学“杰青”的世界5

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国家杰青、优青、省杰青培育对象座谈会

就纯粹的技术层面而言,申报过程的确有许多技巧。在指导有潜力的青年科技者时,5次申报并最终获得通过的张立志教授表示,杰青申报周期长、环节多,因此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和准备,各个方面不能有短板;申报材料既要有指标又要有情节,既能让内行公认又要能打动外行。申报过程中要学会讲故事,用自己几个具有关联性的代表成果将个人研究经历串联成一个故事,从而打动评审专家;答辩过程中对自己学术成果的评价,切忌主观,要用牛人牛刊等第三方的正面引用与评价来证明自己在本领域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影响杰青的因素很多,学校、院、系及学术团队对成长为杰青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吴水珠认为需要校院各层面见苗浇水,发掘潜能。以黄飞和吴宏滨这两个杰青为例,考察他们的公开简历。可以发现他们在博士阶段师从曹镛院士学习,随后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加入曹镛团队,在各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相继入选杰青。学校方面也推出了很多政策,鼓励青年人才发展。

接受采访的杰青都表示,获得资助是科研之路的起点而非终点,它意味着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一种鞭策。同时,这也是一种责任,意味着杰青们要像前辈一样学会发现更年轻、更有潜力的老师,帮助他们成长,为繁荣学术共同体而尽一份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上海交大国防生党支部开展《百团大战》观影... 下一篇:上海理工大学专业漫话 专业那点“破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