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人才 > 【我的文采】城墙往事

【我的文采】城墙往事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1-12

【我的文采】城墙往事1

谢緿曾写过这样的南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然而我嗅到的更多是纸醉金迷的气息,这和南京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不大相符。

以一个后人的身份,我当然无法揣摩东晋时候的金陵是何等的姿色动人;就今日而言,我不大想用华丽的辞藻来赋予我对南京的定义。

为什么呢?

因为从谢緿那个时代以后,从司马王朝以后,古代的南京虽然保持了一千七百年前所未有的繁华,但并不难看出,一切车水马龙、烟柳画桥、凤阁龙楼,以及文士们的风花雪月,无不是在一段又一段古老的城墙的庇护下得以长留。倘若没有了那些已经消失或者尚未消失的城墙,一切山水、文枢、佳丽,在马蹄之下恐怕难逃一劫。

翻一翻历史,从越国大夫范蠡筑城算起,南京在两千年中先后被东吴、东晋、六朝、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定为都城,一个国家的财富曾收藏于此,一代王朝的名流曾争鸣于此。

保护这些光华的城墙功不可没。

城墙从最初就是用于军事防御,建造它们的目的也只是抵御外来入侵。古中国是个农耕大国,老百姓的生活全都仰仗着天与地。但天气万象非人能制,土地就成了百姓的命根。百姓的命根,便交给了城墙来保护。城墙在当时对于一个集镇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南京这种大都市。虽然城墙并非坚不可摧,尤其是攻城云梯的出现使得攻城战术日益纯熟,但雄伟的城墙终究还是能给那些平民百姓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不难想象,几百年前,夜幕下的都会热闹繁华,灯火连缀十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从酒馆的温酒炉里流窜出来的热气让人觉得温暖;守城的将军站在城墙上,交代好今夜巡查的任务,士兵隐蔽在厚重的砖石之后,警觉地观察着城墙外面的动静,锋利的箭簇流动着寒冷的月光。

看似宁静祥和的夜晚,就这样被冰冷厚重的城墙保护着。

然而即便固若金汤,城防还是有被攻破的那一天。既如南宋的南京作为抗金的前线堡垒,虽然抵御住了一轮又一轮的蹂躏,但还是在蒙古铁骑面前支离破碎。朱元璋入主应天府后又重修了这些城墙,城墙是他亲自设计的,建筑结构、排水设施设计得在当时而言很合理。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到了现代,一旦入了夜,那些城墙上,不会再有人守在岗哨里静静观察,或者说,那些城墙失去了原本的军事价值。更为悲凉的是,游人们来到被后世称为鬼脸城的城墙时,可能已经忘记是谁修筑的,忘记它在过去的功劳,忘记那些努力保护这些城砖的人。

写到这里不由得感念朱契先生。

朱契先生的大名我也是去年才有所耳闻,甚至第一眼连名字也没认对,所幸还是查清楚了。

在建国以后人心最仿徨的时期,朱契先生听闻南京鬼脸城遭毁的消息,亲身来到南京考察城墙,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作了一份报告,提交给当时的南京市政府。但过程很曲折,因为全国都沉溺在破旧的风潮里,鬼脸城自然难逃祸难,成了无知群众的矢的。这份考察报告详细地记载了先生的所见所闻,对城墙受损的情况也进行了细致考察,对此先生奔走相告,希望相关部门能加以重视。当然这也给他在当时的名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以致招来他生命的终结。但生命里的结局他是无法预见的。先生为了争取重视,更是电告文化部要求对这种乱象加以制止。这一举动在后来颇见成效,对鬼脸城的破坏行为终于得到制止。他敢于反对、挺身而出的英勇之举,却并没有将他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洗白。

虽然鬼脸城得以保留,免遭祸害,但它的救命恩人似乎已被这一代人遗忘。它曾保护过的子民们,或许曾经仰望过它,它也曾慷慨地接纳北方的流民,也曾大度地为那些文人腾出容身之所。但当时过境迁,用于防御的城墙彻彻底底丧失了原有的功能,只是作为一处古迹的时候,它反而遭到了自己子民的围攻。这种破坏性的围攻和一千年前蒙古人的摧残毫无差异,虽然目的不能混为一谈,但性质上都是一种对历史的践踏。这好比对过去的功臣大开杀戒,自己人围攻自己人,而且不亦乐乎。

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

城墙犹在,只是守城的兵士早已匿迹于荒冢;城墙犹在,只是锋利的箭簇早已腐锈于泥土。

南京仅存的那些段城墙,应该引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警觉。

我敢断言,今日的城墙绝对不再会像以前一样威严雄伟。看到每一块砖都打上了工匠的姓名,我虽然不晓得那些工匠是哪里人,是不是南京本地人,但站在古城墙上,手扶城砖,我能依稀觉察到古人们对城墙的感情。

那是一种保护家乡的殷切希望。

每一块城砖都被打上工匠的名字,既是建造者对工程质量的严格要求,也是工匠对手艺的信赖。一针见血地说,两者的心都牢牢系在保卫脚下土地的责任上。

有人说城墙之所以被人肆意破坏,是因为代表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隐藏在骨头里的懦弱。

我想说,那只是肤浅的表象罢了。

古人筑城墙,自然是以划分领地为优先目的,再则是保护自己的目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为人淡忘的,就是凝聚在每一块砖石里的、高度的家国观:

既已开疆,岂可拱让。

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成为过去民族与民族争夺的对象。城墙,在今天看似寻常,于过去却是民心凝聚之处。尤其是我们的祖先一直主张不事远征,那么,我们当然有捍卫自己家园的权利。

既已开疆,岂可拱让?

南京的城墙矗立在那里,逼人的气势已经渐渐淡去,但不可被人戏谑和遗忘。

毕竟,是它保护了一座城市的人民。

毕竟,是它保护了一座城市的风貌。

毕竟,是它保护了一座城市的文化。

它保护了人们那么久,如今像老人一样默默退隐,也有理由被人保护。

它已经淡出了历史,却也完整地记载了春秋往事。

它的每一块砖,都经过了历史的侵蚀。

我们仰望城墙,闭上眼,必能隐隐嗅到一股来自遥远的气息。

那是守护者对敌人的警觉。

那是和平对战争的警觉。

那是国人应有的警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辽科大学生情景剧表演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下一篇:如何理性认识学分制的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