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8日在长春说,教育部准备近期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指导意见,要求有关地区完善有关政策,不允许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等。
(新闻详见本报今日3版)
小升初择校是个困扰社会多年的老话题,虽屡遭诟病,社会也进行过多次讨论,但择校情况似乎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教育部即将出台的就近免试入学能否解决择校问题,还是个问号。
就近免试入学并非新政,实施过程中也确实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入学问题,但丝毫没有缓解人们择校的热情,名校依然门庭若市,一席难求。为了让孩子读上名校,家长们除了带领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赢得各种证书,还直接拼起了实力,拼起了关系。
虽然是就近免试入学,但奇怪的是名校大门并没有完全对片区内的学生开放,也并没有完全对片区外的学生关闭,既卖矛,还卖盾,人为制造利益黑洞,造成新的不公,消解义务教育的正面效应。
家长们选择名校,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逐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人们观念中,竞争如此激烈的大城市,教育资源的竞争显得理所当然,想办法让孩子上名校,是很多家长的夙愿。
昔日孟母三迁,在今天的城市里,为了让孩子读上各个层级的名校,这样的迁徙一点也不比孟母少,为了读名校,很多家长放弃了家门口的学校,辗转更远的地方上学。
以重庆为例,在沙坪坝、渝中区,为就近入学,就催生了不少“学区房”或“陪读房”,为了方便孩子上名校,很多家庭付出了高昂的迁徙成本,花高价买房置业,获取名校指标,这种现象很难用对错来评价,这是事实,更是现实。
很多年前,教育部门就提出要取消重点学校、重点班级,但似乎没有哪一所学校因此而变得“普通”,除了少部分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大部分人仍然要靠缴纳高额的择校费(有的学校美其名曰捐资助学费)才能进入。
能不能上名校,表面看起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其实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政策失衡造成的结果。其危害是,教育不公平会造成其他新的不公平,最终会破坏社会基本的公平正义,义务教育均衡也很容易沦为一句空话。
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能否真正推行,关键要看改革决心是否坚定,要看教育资源是否均衡,还要看社会调节是否合理。最近,很多地方在推行优秀教师、校长轮岗流动,名校招生指标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向农村倾斜等,这些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但仅凭这些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以民为本的教育,推进均衡教育改革,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资源配置差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