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教 > 从学科重镇到高端智库

从学科重镇到高端智库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6-01-08

12月1日,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名单公布,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作为法学领域唯一的研究机构入选。

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法研究所,在学界、业界均享有盛名。此次入选,不单是全球局势下国家顶层设计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法研究所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也意味着身份的重合、责任的叠加。“压力下释放激情,责任里尽显担当,谋划中运用智慧”,这就是该所多位专家学者的工作状态。连日来,在对他们的深入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既是责无旁贷,更是任重道远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开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5月份,根据党中央部署,国际法研究所开始着手准备国家高端智库申报工作,组成5人小组,凝练特色,瞄准亟需,提交了5000字的申报材料,全面介绍研究所的历史沿革、传统优势、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和智库建设思路等。

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国智库建设的蓝图日渐明晰。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上,25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公布于众。

入选名单中,10家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12家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1家依托大型国有企业,还有2家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

与其他入选机构不同的是,国际法研究所是唯一作为二级学科亮相的,研究领域更为集中、规模更小。“这与我国世界地位的提升、参与国际事务频率的加快,有直接关系。”国际法研究所副所长聂建强分析说。“我们要实现从国际规则追随者到积极引导者的转变,面对国际问题,设计中国方案,最终演变成国际规则。”

那么,国际法研究所何以担当此任?

初创于1980年的国际法研究所,始终走在国际法领域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前沿地带,素有“中国国际法人才的摇篮”之称。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是中国高校系统最早成立的国际法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法学科学中最早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

本次成功入选,还得益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全面和综合研究,整体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我国近代国际法之父”周鲠生,是新中国成立后武大首任校长,也是国际法学科重要奠基人;新中国国际私法学“一代宗师”韩德培,为国际法研究所首任所长。

国际法研究所现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人、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专家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以及大批青年骨干力量。

结果公布以后,外界的祝贺纷至沓来,国际法研究所内部成员却感到“压力多于喜悦”。研究所所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坦言:“任重道远,压力山大。”

既要小题大做,又要大题小做

国际法研究所从基层人才培养单位,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再到国家高端智库,逐渐形成三种身份叠加的工作结构。“这无疑给研究人员平添了工作任务,需要他们在短时间内学会平衡不同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法学院院长肖永平说。

除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外,研究人员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研究方法的转变。肖永平进一步解释,学术研究侧重“小题大做”,选取一个切入点纵深研究,属纯专业性质;咨政服务强调“大题小做”,要对某些问题开展战略性、综合性研究分析,例如,如何从国际法角度保障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再比如,研究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法理依据。

曾令良表示:“以往的咨政服务,更多是被动接受,现在要转变成主动研究。”其实,这种转变早已付诸了实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陕西工院获全国职业院校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 下一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