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试季,学生忙碌时。平日披星戴月,周末温故知新,长假查漏补缺,如今的中小学生似乎每天都“不得闲”,有着做不完的作业、读不完的书。
减负是个老话题。这个地市出台了规定,那个省区禁止补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媒体上热议一番。然而,孩子的书包还是越来越沉。不让学校补课,就到校外上补习班;不让老师开班,家长“偷偷”租房请老师上课。这样一来,学生减负还是难以落实。
好几年前,教育部就出台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当时就有一些家长跳出来反对:“不留作业?孩子跟不上咋办”“考试那么难,不让补课怎么行?”一边心疼孩子,一边害怕成绩落后,减负难以落实,由此可见一斑。
家长不敢减负,怕孩子跟不上课程;学校不敢减负,怕砸了自己招牌。于是,减负只能是“喊喊而已”的口号。从老师到家长,都知道孩子课业负担过重,但仍在合力维持这些负担,甚至不断加码,毕竟,那么多升学考试摆在那,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每天沉浸在繁重课业中的孩子,怎样拥有美好的创造力和思考力?说到底,减负不力不能仅仅归咎于学校和家长,如果不对其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不对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行调整,减负恐怕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的教育改革已经启动。比如,长春探索推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唯分数论,而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学业水平、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择优推荐依据,帮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不过,减负并不能一蹴而就,更需要“一揽子”规划设计。清晰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加上切实可行的制度模式,以及社会评价机制的逐步转变,才是减负的重要抓手。道阻且长,减负不是目的,改变,是为了孩子更健康成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6年考研:初试结束后必做的几件事 下一篇:“二孩”时代 教育优先发展仍是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