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匡松老师宏大的写作计划,恐怕要把理工科老师身上不懂情怀的主观标签扔得远远的。
自2005年以来,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的匡松教授已主编了几十本专业课教程。教学十多年间,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课程,负责四川省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获得的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不下十个,颇具建树的教学生涯也令人敬佩。
更让人惊叹的还远不止乎此。
接下来的两三年,他还要准备用心捧出一套丛书。
这一次,书的内容不再是他负责的工科类专业课程,而是以他景仰的切格瓦拉为主题和线索的旅行丛书《追寻三部曲》。首部《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已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
古巴、阿根廷、玻利维亚匡松分别要写这三个与切格瓦拉关系最密切的国家。他说,我想追寻切的脚步,与他进行深彻的精神对话。与切相遇头戴黑色贝雷帽、卷发飞扬、目光深邃坚毅这是切格瓦拉的经典肖像。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被《时代》杂志选入二十世纪百大影响力人物。他死后,其肖像已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
匡松觉得格瓦拉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以各种形象存活在人们的印象中。而他心里,切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尤其是他崇高的理想、强大的精神!
这个想法在12年前萌生,愈酿愈深,成了一种信仰。
2003年5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孔勤老师给匡松打电话,邀请颇受学生欢迎的他参加名为直面郁闷的主题演讲活动。匡松并没有这方面的演讲经验,可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我上网去找演讲资料。搜着郁闷一词时,切的头像突然跳了出来。匡松回想起与格瓦拉真正结缘的那一刻,笑了笑,我以前其实多次见到过这个形象,但并未深入了解过,于是我开始查他的相关资料。
从格瓦拉的成长过程到最后的牺牲,匡松被他的理想和精神深深吸引住。任何时候,只要需要,我甘愿为拉丁美洲任何一个国家的解放献出自己的生命,而绝不会像任何人索取任何代价,提出任何要求,也绝不剥削任何人。说这句话的人(切)很了不起!很令人敬佩!
匡松决定将格瓦拉介绍给同学。活动当天,教室的过道和教室外的走廊都站满了学生。匡松上台后,结合自己做好的PPT介绍格瓦拉的奋斗和他的精神,随后,放了一首唐朝乐队的《国际歌》结束演讲。
突然,切!令匡松没有想到,与歌声一同响起的还有全场同学们激动的呼声。
匡松笑着说道:那些学生那一阵子是不会郁闷了。正是这一声声切感染了他。匡松特别强调:那次演讲不是我的成功,而是切的成功,是理想主义的成功!
自从那次,追寻切就成了萦绕我心中的梦想。之后十二年,匡松收集、翻阅了所有可能接触到的格瓦拉相关书籍、画册。他说:玻利维亚、古巴、阿根廷、墨西哥、美国、英国、中国,这些国家的作家写的切的传记我都看过,将近20本。
两百万字的阅读量,匡松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对切的故事娓娓道来。
然而他心中要追寻的格瓦拉,源远流长。追寻光阴似箭,十年过去了追寻切格瓦拉足迹的愿望一直在心中萦绕,从未远离我。6月即将结束,实现梦想的日子终于来临。2013年,匡松在去古巴前写下了这段话。两年后,他开始快速兑现自己的承诺,《追寻三部曲》的首部《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终于与读者见面。
在远赴古巴前,匡松对格瓦拉的追寻还仅限于阅读。他向往跟随格瓦拉的足迹,与切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可古巴太遥远,至于出书更是从未想过。
匡松常出外旅游,第一次迈出国门却是在2009年。这第一步迈出去就打开了一扇大门,出国旅游关键是行动的勇气。第一次到美国,顶尖的大学、美妙的风景、热情的友人,激发了他对偌大世界的好奇心。
匡松说,我之前常在博客写旅游日记,很多人来看。一个新疆的好朋友看完匡松博客上的旅游日记后很激动,深夜给他打了电话你应该写一本书出来,我很期待。匡松听到这样的鼓励很是开心,自说自话道可以试试,我去写本书。两年后,匡松第一本非专业书籍《心灵的旅程》出版了。
这时,追寻切格瓦拉足迹的愿望变得不那么遥远了。
2013年,在圣克拉拉,在格瓦拉的遗骸前,匡松独自一人深深鞠躬,心中默默地对格瓦拉说:十年了,终于站在了你的面前。你是不朽的,尤其是你的精神!那一刻,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为切的精神感动,同时也为我自己的坚持和出发远行的勇气所感动,终于将十年前的愿望付诸了实践。
这一趟旅行,匡松穿越了古巴十四个省,凭吊了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坐游艇登陆的浅滩;找到了深藏在古巴西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小山洞,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格瓦拉临危受命,担任西部前线总指挥,在这个山洞里住了32天;采访了8岁时给格瓦拉送饭的塞莉娅女士,还有为格瓦拉解放圣克拉拉作向导的老战士我遇到了许多热情而平凡的古巴人,他们总会想着哪些人对我的追寻会有帮助,帮我寻找。因为他们,我接触到了一个真实的切。
旅途中,匡松坚持着写日记,记录下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回国后,一本厚厚的旅行日记成为了《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的雏形。
而古巴,只是追寻的起点。
匡松不久前刚从阿根廷回来。这次去阿根廷是走得最远的。他腼腆一笑,顿了顿说,之前我看过很多本他的传记,其中关于格瓦拉在阿根廷学生时代的成长说法不一。比如说,有的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有的说他是硕士学位。
为了真正了解格瓦拉的学位和成绩,匡松访问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去格瓦拉当年就读的医学院查阅他的学籍档案。
医学院不接待校外人员和外国人查阅格瓦拉的学籍档案,但匡松的追寻之路深深打动了医学院院长。他破例接见了匡松。
在会见期间,匡松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的发展和影响力,希望两校建立合作关系。说到这里,匡松笑着解释:格瓦拉曾经访问过成都,参观过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就在西财光华校区旁边,格瓦拉曾经离我们如此之近。我总觉得我们两校之间有某种联系。
会后,医学院院长亲笔批示,同意匡松查阅切格瓦拉的学籍档案和学位证书。匡松也将特意准备的《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一书作为礼物送给了医学院。
面对生活,忠于理想为了准备好追寻之旅,匡松有计划地阅读了格瓦拉传记以及大量文学和诗歌。他笑着说:我有知识,也不缺技术,但缺文化,所以我要刻苦学习文化。其中,匡松读过的诗集多达30余部。
为什么要读这么多诗歌?
匡松在《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写道:格瓦拉从小受到诗歌的熏陶和影响,毕生热爱诗歌,诗歌激发了他的热情和豪迈,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诗人气质在玻利维亚丛林那些艰苦卓绝的游击岁月中,格瓦拉在战斗或行军的间隙随地而坐或爬到树上,抄写和诵读他最喜欢的诗句。在那本手抄诗集中,他共抄写了69首诗尤其是聂鲁达的诗歌成了格瓦拉终生诵读的对象。
他说,阅读诗歌,是希望将追寻之旅变成诗意之旅,特别以这种诗意的方式怀念切,向英雄致敬。
提到学习文化,匡松还补充:今年暑假为了去阿根廷,出发前,我同样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我特意让我的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帮我借了博尔赫斯全集,我认真进行了阅读,尤其他的诗歌。
匡松说,他喜欢文学和艺术。文学丰富心灵,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在他旅行游记的书中,在课堂上,无不体现着人文情怀。
比如,在《遇见切格瓦拉古巴之旅》中,匡松就多次引用波德莱尔、里尔克、聂鲁达、博尔赫斯以及中国诗人北岛等中外著名诗人的诗歌。一句简单的诗歌,往往可以引起读者内心强烈的震颤。
在课堂上,每次面对初入大学的新生,匡松第一节课常放歌曲《光阴的故事》,把对时间的珍惜融到音乐当中;当讲授程序设计时,他让学生体会程序宛如波浪及锯齿结构之美;当教到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时,匡松还会选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作为素材,在传授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的美。就这样课堂变成了一种审美体验。
匡松从学习文化还聊到了近期的工作。在假期旅行期间,他都会很自然地将与国外大学建立关系,开启教育交流项目纳入行程目标。我本身是教育工作者,很喜欢大学,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去当地的大学,我曾经在泰国走访了七所大学,其中包括了清迈大学,最后促成了合作。
虽然现在接近退休的年龄了,但只要能为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做一点事、尽一点力,我会感到荣耀。匡松觉得,为学校做这些事情都是我的义务。
来到西财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他动情地说,这里的文化氛围很适合我的学习和成长。刚来西财时,我多次去旁听一些老教授的课。他们精湛的专业修养、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生动的授课方式使我获益匪浅。学校给了我很多很多,我对学校怀着深深的感恩。
匡松对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专业肯定是要学好,但是专业之外,还需要开阔视野,丰富心灵,不带一点功利地去阅读,不是说一本书,是很多很多书,要去阅读去累积。
他接着说道,要有理想和抱负,和坚定的信念,眼光放长远一点。将格瓦拉的名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送给同学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刘子昂:镜头后的少年 下一篇:2015民生改革十大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