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田慧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尹后庆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巡视员
张志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田 俊 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
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深水区,进入一个关键阶段,其中很重要的推动力就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在中国,没有一个家庭不关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国务院去年公布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浙江、上海已启动试点,各地也将逐步启动改革“按钮”。
那么,高考改革开始破题的时候,基础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基础教育界该如何认识这次高考改革?如何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基层学校、对一个区域的教育来说,当前全面深化课程改革,重点抓什么?
11月8日至11月10日,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和清华大学百合公益基金主办,世纪明德教育集团承办的2015明德教育论坛暨第十四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聚焦基础教育改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等多位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知名人士就高考改革破题后,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及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析。
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会有哪些深刻影响?
问:部分教育界人士,包括一些局长、校长对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没有多少概念,他们认为,改什么最后不还是要考试吗?不还是要看分数吗?显然,这次高考改革并不像部分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国家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这样形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他说:“没有1997年的高考改革,中国走不到今天,没有2014年高考改革,中国没有未来。”那么,这次高考改革到底改了什么,有何意义?
张志勇:这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复高考之后,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也是最困难的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是最全面的,是涉及考试制度、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最系统的,是涉及整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改革;也是最深刻的,将逐步地突破“唯分数论”,突破“一考定终身”,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是开始给学生和高校双向自主权;这次改革也是最困难的,因为涉及的利益诉求极其多样化,考生、高校、管理部门等各个利益相关方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新一轮高考改革在内容上,首次把学生的高中过程性学习成果纳入高考,首次把学生的学业学科选择性科目纳入其中,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性,充分表明改革最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意在通过这次改革,让教育回归本质。
招生录取体制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即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则是考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这就像打开了一扇多元录取的窗户,什么孩子上什么大学?首先要有一个除了分数之外的标尺,要把孩子的过程性学习和素质纳入高考的过程当中,这正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的要理之所在。
这次高考改革还加入水平考试和等级考试。等级考试要考选修课,我们搞了这么多年选修课,为什么困难重重?因为和高考没有关系。这次高考改革最大的技术突破就是必修必考、选修选考。长期以来,我们考什么教什么,今天倒过来了,教什么就考什么。用考试的制度来确保课程的设置开始了,大家要看到这是高考的重大变革,过去选修课可以不开,但是现在,如果不开,就没有办法来应对未来的高考。
这轮改革的另一重点,是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我们在评价人的时候,看到分数,还要看到人,而“人”,就在过程当中,在一个个记录当中。也就是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要从过去的看冷冰冰的分,到要看到活生生的人。
问:这一轮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到底有哪些系统性的影响?
张志勇:可以说,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基础教育价值观的变革。过去,有什么老师、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学生跟着课程和教学转,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别和个性,更没有把它作为办学主导和指导思想。在新的高考制度下,我们给了孩子那么多考试选择的机会,考试的次数里边涉及每一个学科的选择,涉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涉及学习学科的选择。当我们想到这么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相比过去,必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和个性,从长远来看,教育资源的配置将从学校走向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运转将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配置所有资源。
第二是基础教育课程观的变革。十多年前,我们就提出要选课走班,要有选修课,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却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很多校长、老师和学生头脑里有个问题,选修课对我高考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所以选修课在一些高中里是可以过滤的。今天我们在新的高考制度设计下,对整个基础教育来讲,课程观从必修一统天下,走向必修与选修并举,这个课程观已经比较现实了。
第三是学校课程资源供给方式的变革。将走向由批发加学生个性化的定制。目前我们的老师,在考试科目上,基本上都是超编的,而过去不考的科目,现在大部分都是缺老师的,这个问题在浙江和上海已经开始出现,物理老师已经开始出现短缺,在选课走班情况之下,教师结构性短缺,会成为对教师队伍的重大挑战。
第四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是必修课的学科分层教学,二是选修课走班教学,三是实践性教学、社团教学方式的变革,此外信息化将深刻影响教学变革。
第五是学校管理架构的变革。学校管理架构课程化,把课程管理方式从校长、副校长到中层到教研到教师这样有机架构进行扁平化管理。另外,单一的行政管理到行政班的教学管理,是未来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的变革。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给他们学校的学生做报告时,说:“你们这些孩子上中国海洋大学,我可以断定你们将来在海洋科学方面不会有多大出息,为什么讲这个话。因为你们在高中期间考海洋大学,只是因为分数够了才走进了海洋大学。你们并不是因为喜欢海洋科学而走进海洋大学。第二,你们并没有在高中期间为今天学习海洋科学而学习相关课程,专业基础没有。第三,在高中学习期间,没有为今天学习海洋科学奠定学科基础。”
说到底,今天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有什么衔接?目前来看,只有一个分数的对接,别的衔接做得不够。将来的高考制度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将会从单纯的分数对接,走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接、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连接。
第七是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将更加注重综合评价。
第八是学校发展模式的变革。今天,我们的高中学校为什么“千校一面”,因为我们在进行同质化竞争,也就是学习的知识水平的竞争,只不过是有层次的竞争而已。下一步,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因为选择来了,选择来了之后,我们学校多样化发展产生一个新的格局。
第九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变革。今天,职业角色要从一个学科老师走向一个育人的老师。从教学科知识到培育素养,教师的职业角色发生新的变化,要重建师生中的关系。我想,教师角色的三位一体的局面很快就会到来。
最后,是学校教育支持系统的变革。未来,单一的学校教育将无法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单纯的校内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社区、家庭将会成为学校教育支持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6年广西高考招生体检工作通知 下一篇:2016山东高考11月13日开始报名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