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文凭上印上“创业”二字
上海理工大学首期创业班学生一毕业就创业的有42%,3年后超过76%
编者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新动力。教育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未来要成为大学常规课程。什么是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将基础创业素质养成融入高教整体机制;给学生更多实战机会,在摸爬滚打中学习创新创业……上海不少高校在“摸着石头过河”。本报记者近期走进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了解其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推出“大学创业教育进行时”系列报道。
■解放日报记者 彭德倩
上周三,上海理工大学第一教学楼327教室,“互联网与技术基础”课程的考试正在紧张进行——没有试卷,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班的24名学生分6组进行商业计划路演,来自边锋资本与SOTRIES的两位投资人一一严格点评。不过,准备这一特殊考试的任课老师谢小凡依然遗憾,“考官们还是太温和了些。”
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创业教育在高校并不是新鲜事,然而将其融入本科教学体系,把“创业”二字印上学士学位证书、毕业文凭的国内高校,上海理工大学独此一家。
“要教理论、教实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精气神——创业精神。”专业负责人、管理学院副教授吴满琳说。这个精气神,怎么教?
想进创业班得从跑圈开始
创业班,严格来说是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方向)试点班。上理工的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2009年底,市教委要求几所高校率先试点,上理工在点上做突破——面向全校各专业08级大学生试点招生,系统化专业培养,转眼已办到第三期。
如今创业热潮在大学生中涌动,几乎每期报名都有80人以上,争夺30个名额,进班门槛重重:体能测试+心理测试+面试,只是最初三道关。这个标准,从2009年第一期坚持到今天。
9月刚进创业班的袁瑞琦记得,体能测试要求分团队一起绕操场跑30圈,400米跑道,不限速,只要求队列一起跑。12000米跑下来,有些同学因为体能跟不上被淘汰了,可另一个跑得特别快特别轻松的男生同样被刷掉了,原因是没有团队意识,难合作,只顾自己向前冲。
今年7月初选后通过的29人,最后并没有全部成为创业班学生。离开的人中,有的是家庭不支持,有的准备出国,也有其他原因。
有位各方面都挺优秀的女生,最终选择放弃,是因为开学前的销售实训。当时要求分组卖书卖水果,两个星期后比谁挣的钱多。小姑娘受不了巨大压力,给吴满琳发短信,“这段时间每天都为钱焦虑,我觉得还是回原来的专业,也可以达到目标。”同样的压力下,男生张刘力却被“逼”出来,从一开始的不敢讲话,到最后在天桥下大声调侃着吆喝卖水果,“来来来,买椰子,送学长啦。”
开启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
除了团队建设,很多人好奇,写上“创业”二字的本科文凭,究竟怎么拿?在创业班,“师傅带徒弟,学长带学弟”教练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正在不断完善中。
据了解,创业班在校课程体系包括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与创业应用实务两大模块,均由校内教授和创业企业家导师授课。
小袁和许多同学一样,最喜欢管理实务课程的老师崔晓明。在他的课上,惠普公司拆分等都成了生动教学案例。除了校内老师,校外客座老师的课另有一番味道。创业班的许多课程是多个老师一起参与,可以说是“众创、众筹、协同”,完成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架构。
教“互联网与技术基础”的客座讲师谢小凡,是一期创业班的毕业生,如今也在自己创业。他特意花了不少时间,教学生使用专业原型设计工具软件。“用这个可以快速创建应用软件或Web网站的线框图、流程图、原型和规格说明文档,创业者思考、展示项目功能时特别用得上。”谢老师说,自己也是到真正创业时才发现特别需要这项技能,后来专门去自学,现在想教给更多学生。这门必修课考试,不做试题,不背答案,只要向专业投资人展示3件东西:用专业软件编写的产品项目原型、一份商业计划书以及早期运营方案。值得一提的是,上周考完后,两位投资人考官当场含蓄点出,有的同学还是为考试而考试,没有为创业真正做好准备,将这次演练当做锻炼机会。考官的话似乎让一些学生受到刺激,好几个人私下联系谢老师,说已经重做充分准备,希望能再有一次机会。
毕业创业者从42%升到76%
创业班学生上专业课的时间集中在周二周三,周六下午只有少量的专业课。其他空闲时间,要求学生更多实践,无论是搞自己的项目,还是参加学校提供的创业实训。
上周末,毛红程等8个学生刚完成在上海纵极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训。没课的日子,他们像社会人一样来上班。他还记得,刚去就被要求以创业教育为方向进行项目设计、规划、运作。小毛的团队考虑的是一个类似创业助手的APP,想办成集纳创业所需多项服务的平台入口。两周内,他们靠自己谈下了5个客户和两家服务提供方。小毛忘不了那一天,自己代表团队去闸北一家服务社商谈合作,老板被打动了,不仅拍板合作,更特许优先权。“谈完后还没出大楼,我就在走廊里给大家发微信报喜,”毛红程说,“那是第一次真真正正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外部世界开始商业合作,感觉好像踏出了第一步。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实训结束,可项目依然在运行,小毛更清楚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要学什么知识,要怎样做。
从创业班第一期开始,毕业生究竟有多少人创业,成为众人关注焦点。在吴满琳看来,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评价其成效,有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并非一毕业就创业,而是经过几年准备,向自己的梦一步步迈进。“我们首期毕业生刚毕业就创业的有42%,3年后已超过76%。”
期待与大环境更充分融合
创业班的试水看似平顺,一路行来,也有不少困惑。有一件事,至今萦绕在吴满琳心头——第二期创业班招收选拔测试时,有4名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被看好,可最终,却因一二年级的平均绩点被拦在门外。原来学校有要求,要转入工商管理专业这个大门,平均绩点必须达到2.5。这一点,吴满琳有不同想法。学创业,此前的学科成绩究竟应不应该成为门槛?在她看来,这其中的争议之处,也是大学创业教育面临问题的缩影。
创业教育在大学中,过去往往停留于基本素质培养,或选修课、或讲座,最突破的也仅仅是二专业辅修。然而,当其被深入嵌入高校正规学历教育体系中,如何与学校,乃至高等教育体系的大环境整体融合?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两门课程就能解决的,必须融合于大学教育的整体之中,甚至不断向前延伸到选拔机制、基础教育等。
另一个问题在于教学资源。以上理工创业班为例。由于早在2002年开始大学生职业教练营等培养机制,学校聚拢了众多企业家、创业者参与职业素质培养、创业教育,因此创业班开班后,中大科创研究院院长李肖鸣、上海德礼食品董事长王晨、小尾羊集团副总裁张俊明等拥有丰富创业教学经验的企业家,都是导师团队成员,许多公司也向实训学生敞开大门。这一师资团队的机制是否可以在其他地方复制?
此外,创业教育与其他传统学科教育的不同,并非高校关起门来就能完成,无论是理论总结、实践训练、考核评估,都离不开社会和企业参与。怎样更好地引入、融合这些外部资源?需深入探索。
最新消息传来,上海理工大学与北京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共建“创业学院”,推进“三基工程”(建基金、建基地、建基业),并将共同设立超过亿元的创投基金,探索“产、学、研、用、创”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创业班将成为其重要载体。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孙跃东介绍,这一合作将有利于充分整合学校各优势学科的教育资源,打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的“重要承载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2016年国考吉林考区2.4万人参加 下一篇:贵州2016高考报名时间12月1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