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赞同“英语退出高考”的同时,往往夹带“语文终于要扬眉吐气”的感叹。这一社会现象,也在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
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本月初露端倪,外语将“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社会化一年多考”;在北京、山东等地相继出台降低英语科目分值比重、取消英语听力等“弱化”英语高考的计划,使得英语教育和英语高考引起社会各方热议。日前,一场“基于我国高考英语科目调整变化后英语教学的趋势与对策”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沪上20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一线的大学、中学英语教师参加了研讨。
英语是工具,也不只是工具
英语拟“退出高考”,是否意味着英语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要?这引起了大规模的反响,包括广大考生及家长的疑虑。
在上海师大外国语学院组织的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谈到,英语确实是一种工具,但学习英语的意义又不止于掌握一门语言工具。不妨重新认识英语的本质以及它与母语的关系,避免过度解读英语成绩和证书,同样也要避免情绪化的抱怨和误判。
上海师大党委书记、上海市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陆建非介绍道,全球有4亿人口将英语作为母语,世界上1/5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使用能力,如今网上的经贸信息80%都是英语的。英语在先后融合了包括汉语在内的60种语言后,单词量已突破100万。英语不再等于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化,它已成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和使用。在眼下的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学习与国家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都有积极相关性。
而根据上月出炉的2013《英孚英语技能指数》报告,我国成年人的平均英语技能虽然比去年有所提升,但仍属于“低熟练度”,不及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对此,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颜静兰也提到一个例子,一项针对重大赛事志愿者的调查发现,就算是这些学生,其外语口头交际能力也不理想,而且交际的态度也存在问题。
上海特级教师、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创办人罗佩明谈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方式、更是文化的载体。外语的学习中,跨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说国际理解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现实中,我们的高层次外语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现在的高级翻译多是中老年人。
“我的学生说,如果英语不学好,就没有安全感。”上海师大附中英语教师顾惠玲则以她一位高三学生的话更为鲜活地表述了她的观点。顾老师说,这意味高中生已经把英语学习和自己的人生、前途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知道,以后申请国内外名校、学习研究以及将来竞争工作岗位时,英语都将发挥作用。
要出新招,更要重新梳理
政策制定者强调,即将到来的改革能让英语教学变得更有效率,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升其交流能力,改变中国人“哑巴英语”的窘境。研讨会上,专家们谈到,高考英语科目调整改革,重点是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放到多元化的思维中培养。要解决“费时低效”的现状,在采取“新招数”的同时,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国内英语教和学两端中存在已久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学以知识型为主;教材枯燥,教学内容趣味性不足等。
不久前,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组织的一场“英语教育改什么”的沙龙。知名英语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也谈到了中国式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英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他说现行教材设置多模拟英语国家环境和人物身份;强调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的话题则是英语国家日常生活话题,特别是小学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北京四中外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在这场主题沙龙上谈到,今后的趋向应该是淡化语法,淡化语言知识,“英语老师要上成跟体育课差不多”,以练为主,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如果您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自己口语都不行,还怎么教学生啊?”李俊和说。
不少人在赞同“英语退出高考”的同时,往往夹带“语文终于要扬眉吐气”的感叹。这一社会现象,也在研讨会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专家们普遍认为,母语退化是一个全球化现象,是信息化快速发展引起的记忆、阅读、交际模式颠覆而造成的。强化母语的途径是提升母语本身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要置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系统考虑。另外,从事实角度出发,学使英语科目在高考比重减少后,学生也可能更加情愿分配更多的时间放在理科学习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广东:“免高考上大专”不能搞圈养模式 下一篇:“本科变专科”岂能用钱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