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引导员学习辨认各种传统的农耕器具、和同学比比看谁挖的番薯质量好、体验在地里拔萝卜……在刚刚过去的周末,留给浙江农林大学大一学生的,除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还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雨歇时分参与学校组织的秋收农耕活动。
原来,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专门提供给学生农作的小农场,师生们将之称为学生农作园。从11月中旬开始,一系列以秋收为主题的校园劳动,在浙农林的学生农作园里进行着。近千名师生扛着锄头、提着篮子,挖番薯、拔萝卜、收青菜、收大豆,通过参与秋收活动,在劳动中传承农耕文化、体味收获的幸福。
学生在挖番薯,热火朝天
咱挖的不是番薯是快乐
得知学校组织挖番薯比赛,大一学生刘晓燕特别兴奋:“我老家虽然在农村,但是从小到大基本没有参加过真正的农田劳动,真没想到,到了大学里还有机会和同学一起挖番薯,感受秋收的乐趣。”刘晓燕参加的是挖番薯比赛,虽然因为天气不给力,开始没多久就下雨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她的热情,在泥泞的土地上,和伙伴们兴趣盎然。
“真没想到番薯还有这么多中颜色,红的、白的、黄的,不少品种是我以前看都没看到过的。比如说有一种紫薯,个子虽很小,但是身材长得特别好,为了保证它完整的出土,我们可使了不少的劲儿。” 同样参加挖番薯大赛的大二学生姜秋秋说,为了不伤害它,只能用手刨土,但是泥土很泥泞好不容易才完整的挖出来,大家都像是挖到了珍宝一样。显然,劳动收获的快乐是无法被替代的。
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孔丽丽在城市长大,从没看过人们在田野中收获的热闹情景。在参加挖番薯比赛的过程中,这个第一次用锄头的女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第一次接触,非常起劲儿,比平时考了好成绩还高兴。拿起自己挖的番薯,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
虽是农林学专业,但胡雨从小到大从未拿过锄头,更没有干过农活。她说:“作为农林大学的学生,从事基本的农业劳动是我们的必修课,不仅能学习到农作的基本技能,也能进一步提升对农业感情。”胡雨补充说,通过集体劳作,还能提升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除了挖番薯比赛外,拔萝卜、采收青菜等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捧。有的学生甚至现场就”啃”起了萝卜,整个农作园成乐一场欢乐的海洋。
在辨认农具中感知农耕文化
在农作园入口处,有一个占地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展示区,在这里展示了数十件中国传统的农耕器具。风车、打稻机、镰刀、蓑衣、石臼、锄头……这些在城市里已经成为稀罕物的传统农具,不仅吸引了90后大学生的关注,很多年长的大学教授也是睹物思情,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参加劳动的场景。
“我曾经在姥姥家看过风车,这种风车不是用来发电的,而是通过摇动手柄,产生大小不同的风,从而实现将稻谷中的稻草、空壳吹走,把饱满的谷粒留下的目的。在农村,以前听说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农具,即使现在用起来也非常实用,真的很佩服古人的发明。”正在现场欣赏农具的大二学生刘蓓告诉记者。
除了农具以外,农作园里还展出了二十四节气、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等。还专门有位老师在现场指导大家使用打稻机,学生们抱着一捆捆稻子排队轮流使用打稻机,学习这一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
一位有农作经验的同学告诉现场学生:“使用打稻机并不是越有劲越好,最关键的是有节奏。脚踩的力道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一定要匀速,这样子才能既轻松又高效地打下稻谷。”
看着现场众多的农具,大二学生周旭感触蛮深。“锄禾日当午谁都会背,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要说自己参与秋收,很多农具连看都没看过。自己能够有机会辨认农具、参与秋收,并学会怎样使用锄头、镰刀,收获非常大。”
“秋收劳作,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是一种实践,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对于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秋收劳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杰表示:“教育不能是空心的,不能没有根基没有生活,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成功。劳作课,就是想让大学生们在大自然里找到乐趣,找到生活态度。”
让劳动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除了挖番薯、辨农具,今年秋天,浙农林还组织了学生参与了采收青菜,播种土豆等农活。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已成为师生的一项特殊活动,是浙农林办学50多年来的传统。
据介绍,浙经农林大学成立于1958年,从建校第一天起,学校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每一位农林学子的必备技能。浙农林老校区的不少老房子、运动场,也都是当时学生参与建设的。
为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浙农林将参加劳动、参加校园绿地管理,以创新学分的形式进行确定和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拔草、采茶等各种劳动。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学校在学生寝室布置了二十四节气图,在活动中心布置了农耕文化展,并将化石树作为代表性地标,屹立在学校最中心的位置,着力为学生营造参与劳动、感恩自然的良好氛围。
目前,浙农林拥有近3000亩的校园,已全部“承包”给所有学院的全体学生义务管护。此外,学校还在校园里专门开辟了学生农作园、平山农场等劳动场地,还在德清建立了500多亩的实习农场,鼓励学生种瓜种菜,在户外开展生产劳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施肥、翻整、起垄等,同时选育了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种植。
浙农林场地技术指导老师叶志明告诉记者,现在的很多大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干过农活的少之又少。“鼓励大学生参加农作,动手种植果蔬,不仅能让他们见证果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增强从事农业必须的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很多课外知识,对他们更好的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积累过程。”
余杰强调,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课余劳动,希望学生能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等二三课堂相结合,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感恩自然、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更要在毕业后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毕业生积极投身现代农业创业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全国农业创业先进个人”杨珍等一大批毕业生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三农事业贡献着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