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当前位置:查字典资讯网 > 高考 > 用公平之手解开“积分纠结”

用公平之手解开“积分纠结”

来自:查字典教育资讯网 2015-11-23

大城市城门不管怎样洞开,都难以承载所有人的梦想。让教育资源的阳光照亮所有孩子,远比降低异地中高考门槛更艰难,却是治本之策。

异地高考这事儿,是中国社会最敏感的神经之一,北上广更是众目睽睽的焦点。这两天,上海出台相关政策,人们各怀心思细细打量。简言之,关于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上海新政有这样几个要点:来沪人员持有若干年《上海市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考并读完高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几家欢喜几家愁,种种纠结在其中。外来人员若是博士或是高级职称,积分很容易达标;若是初中读完回家乡读高中的,则难以享受新政红利。而本地户籍人士也有担心,是否教育资源会被挤占而自身利益受损……

端详上海新政,不由得为上海的胸襟感动。这座城市3年前便实现所有随迁子女全部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且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比例超过四成。现在,新政又为随迁子女推开一扇窗,带去更多融融暖意。

“积分纠结”,也折射出中国特大城市的难处。上海常住人口两年前就突破2300万,在人口增量中,近九成是外省市流入,每五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两个是外地来沪人员。一旦这座城市的人口承载量突破极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及“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时,既指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又明确“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这样的辩证考量,与积分制一样,富有现实针对性。

由此,不妨再问上一句: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子女到北上广读书?

无他,北上广拥有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是否不断降低北上广异地就读门槛,就意味着教育公平呢?显然不是。相对于八亿农民的孩子,能够进入北上广就读的随迁子女只是极少数。大城市的城门不管怎样洞开,都难以承载所有人的梦想。一味把目光锁定在北上广,公平问题会越来越无解。

换一个思路,才会有出路。把目光跳出北上广,全面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中小城镇的教育水平,缩小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大体相似的教育资源,让贫困边远地区的学子,尤其是农家学子进入一流重点大学的比例有所提高,大城市的独木桥上才不致人满为患。这样去重新定义和塑造公平,远比降低异地中高考门槛更艰难,但,这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治本之策。

回到社会现实。在一些地方,由于教育资源分布失衡,阶层固化藩篱也越树越高。农村考生挂在教室的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悲壮得近乎惨烈。不断拓宽异地高考途径固然是好事儿,但也必须让农村孩子能够以更多方式打通不同阶层的上升通道,让贫寒子弟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随迁子女考生可以凭积分赢得同等资格固然令人额手称庆,但更要紧的,是让教育资源的阳光照亮所有孩子。什么时候异地高考不再成为社会焦点,教育公平离我们也就不远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查字典资讯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上一篇:高考改革最难在于“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下一篇:高考迎来大变革时代 应试指挥棒能否“下课...